伟大变革·非凡十年丨守护好群众大健康

 2022-07-25 15: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69.1岁提升至74.59岁;

医疗卫生机构从1742家增长至2177家,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92张增长到6.9张;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0.73人增长到1.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0.61人增长到2.78人;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9.39%下降至26.43%。

守护好群众的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10年来,昭通市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全面推进“健康昭通”建设、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健康扶贫破冰前行

医疗条件显著改善

“现在搬来靖安安置区,楼下就有卫生室,步行10分钟就有卫生院,去城里大医院看病也很方便。”从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搬迁到昭阳区靖安安置区的群众李章洪说。

“通过远程会诊,我在镇卫生院就完成了手术,个人承担费用比去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少花5000多元。”谈起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带来的好处,彝良县牛街镇果稠村木林村民小组村民王世海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从李章洪和王世海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昭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对许多家庭来说,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重特大疾病更成为许多贫困户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关键。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10年来,昭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累计减少因病致贫返贫4.7万户20万人。

消除“空白点”。通过各级政府全方位支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大力帮扶,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要求,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历史性解决了基层缺机构、缺医生问题,实现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治疗,农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精准施策。针对185.07万贫困人口,按照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帮扶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复合型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便民措施。对贫困患者实行精准分类救治,“三个一批”累计救治4.54万人,四类重点慢性病患者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20.76万人。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防止因病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因病返贫的底线。动态监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坚决守住保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的底线,有效推动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感谢大病医疗政策,让我们得到了大实惠。”49岁的韩清虎,家住鲁甸县梭山镇埂底村。2014 年在广东打工时,韩清虎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由于外地医疗费用较高,其无法承担,遂转至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按照基本医疗报销政策,原本2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韩清虎只承担 2万元的自付费用。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做血液透析治疗,以前县级医院不具备医疗条件,韩清虎只能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2018年,鲁甸县人民医院引进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韩清虎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做透析,而且通过大病救治保障政策,原 550 元一次的透析费用,韩清虎只需自付17.2元。

2017年,昭通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行动全面启动,实施“四重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措施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按病种、分批次对罹患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救治,切实减轻农村贫困大病患者的病痛疾苦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救治对象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降至10%以内。

10年来,昭通市坚决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破除以药养医,理顺服务价格,推行分级诊疗,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三医联动”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落实药品采购“两票制”,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由43.38%下降到23.41%,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耗材由49.7元下降到25.2元,医疗费用不合理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医保资金打包付费试点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确保了医疗机构良性运行,群众就医负担不断降低。

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改革。全面推进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的薪酬、职称等激励机制,医院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由21.87%提高到目前的41.5%,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推行分级诊疗,积极推进市级医联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级试点,市级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

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保参保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国家基本药物数量由520种增加到685种,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占比 78%,销售额占比 58%;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9.39%下降至26.43%。

“龙头项目+硬件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针对就医群众反映突出的就医过程中挂号排队、看病等候、检查排队时间长和医生问诊时间短“三长一短”问题,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带头,全市各大医院紧随其后,聚焦医疗服务新业态、惠民服务新延伸、医疗监管新规范,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借势大数据系统,推出“线上+线下”“互联网+医疗”服务,“点对点”精准施策施治,形成“电话+现场+官网+微信”预约挂号、“窗口+扫码”医疗付费、“行政巡查+增加骨干医生出诊+医学影像资料共享”提升诊疗水平、“楼层索引+志愿者引导+老年患者舒心就医服务”有序疏导、“微信评价通道+问题投诉信箱”反馈评价等全新医疗服务模式,“三长一短”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如今,门诊挂号时间由原来30多分钟减至 3 分钟到 5 分钟、就诊等待时间由原来 1 个多小时减至 25 分钟以内,常规检查大部分都能在 30 分钟内完成,医生问诊时间也根据不同病情有了较大提升,“三长一短”变成“三短一长”,就诊效率大幅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 93%,肉眼可见的变化及就诊的舒适度,让广大患者竖起了大拇指。

10 年来,全市以评审评价为抓手,以专科建设为引领,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造省级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按照“强化公益性、兼顾社会性、突出联动性、发挥示范性”总体要求,立足昭通市、面向滇东北、辐射川滇黔,全面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打造“大专科小综合”的办医格局,大力推动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总投资 63.06 亿元,开设肿瘤、心血管、神经、创伤、呼吸 5 个专科,可覆盖滇东北区域及周边 1000 余万群众疑难病症的专科就诊救治,其中一期工程开设肿瘤、心血管 2 个专科,设置床位 1800 张。

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镇雄县人民医院先后成功晋级三级医院,三级医院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县级综合医院和 7 家县级中医医院通过二甲复审,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镇雄县人民医院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45个、市级重点专科28个,实现各县(市、区)公立综合医院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全覆盖;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3个、新生儿救治中心13个、卒中中心12个、胸痛中心10个、创伤中心 7 个。学科建设初具规模,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工作,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 7 家、省甲级标准卫生院69 家、创建社区医院 4 家。加强慢性病管理中心和心脑血管救治站项目建设,全市 150 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慢性病管理中心、7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实现了“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可及圈”覆盖所有县城、“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可及圈”覆盖所有农村。全市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连续 4 年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人次 70%以上,全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 90%以上,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非凡十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