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兴 昭通兴——从三尺道到高速公路

 2022-07-23 10: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大山里的高速公路。李世亨 摄

我参加绥江县文艺社科界采风活动,参观绥江县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串新高速公路,并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反映重点工程。车行驶在路上,风驰电掣,钻山越涧,缩地成寸。在享受着串新高速公路快捷的交通时,脑海中浮现出千余年前伟大诗人发出的那声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在唐朝发出的这声感叹,穿越千余年的时间,仍然穿不透蜀山的险峻。毕竟,再伟大的诗人也只是诗人,李白的浪漫停留在“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瑰丽想象上,而生活在滇山蜀水间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忍受着大山的压迫和江河的阻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的出现,引发一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伟大变革,才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变化。走惯了羊肠小道、崎岖山路的步履,如今踏上了车轮滚滚的高速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无不与对外交通的道路好坏成正比。绥江人抛开漫长的远古时代不论,秦汉以来,不论在隶属四川千余年的漫长时期,还是云南治下的300年间,其被边缘化的“尴尬”,是不得不正视的客观事实。

说起古代交通,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途经石门关的五尺道,而忽视了绥江的三尺道。与关河(横江)过境蜿蜒并行的公路、铁路带给了沿线人民极大的交通便利,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位于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的袁滋摩崖石刻,更是给五尺道注入了文化的“血液”,让其在历史里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这是五尺道的幸运。比较而言,同等重要的三尺道倍显落寞,只有那些残留的石梯和深深的马蹄印,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自四川成都、乐山南下的三尺道,经沐川翻越五指山,在绥江南岸跨越金沙江,在双河口一分为二,一条沿铜厂河经廿四岗、细沙、木杆至麻柳湾(岔河);另一条沿板栗河经关口、罗汉坪、串丝、普洱至麻柳湾(岔河)。因生活和求学,后来是兴趣所在,我曾多次行走在人背马驮、运送物资的三尺道上。望着颓败的古堡,朽腐的寨门以及青石板上的那些积水,长满青苔的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条路是淳朴勤劳的先民用脚步和汗水闯出来的,是用生命和鲜血开创出来的。

今天,在残存的三尺道上走上一小段也会气喘吁吁。当年,肩挑背驮的商贾、南来北往的马帮,经历着怎样的艰辛?青山不语,古道无言,溪水潺潺,野花悄然绽放,暗香阵阵。

铜厂三河坝至中村杉木岗5公里路段,大多是悬崖峭壁。据说,先民们凿石开路,面对垂直岩壁,无计可施,只好暂停施工。传说有一日,工匠们正在商讨办法,窝棚外来了个讨饭的老头。淳朴善良的工匠舀了一碗饭,让老头独自在一旁吃。去收碗的工匠却发现那饭一口未吃,筷子横插饭中伸出碗沿,老人已不见踪影。工匠见状一怔,猛然开窍,悟出解决问题之道,赶紧跪谢祖师爷鲁班化身为老头前来点化。工匠迅速组织施工,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榫眼,将长约一米的石板像筷子插在饭碗上一样,一块块并排牢牢嵌入岩石,这排高高翘起的石板,与岩石融为一体,仿佛悬崖自身生长出来似的,人们将这段路称作“翘石板”。

翘石板虽然解决了通过悬崖的难题,但该路段毕竟过于险峻,难免有人失足掉落,付出生命的代价。且说中村街上有个苦命人王小二,家中仅有老母与其相依为命,王小二靠帮来往客商背东西为生,不幸病逝。客商路过此地,爬坡上坎不堪重负时,自然想到请王小二帮忙,不经意间脱口而出喊了声“小二哥,帮下忙噻!”背上重负果然轻了许多,平安经过翘石板。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从故事中体会出古人重视团结互助、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

即使是在飞船上天、潜艇入海的高科技时代,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的绥江,交通仍然是个难题。单是“擦耳岩”“手扒岩”“阎王片”“石旮旯”“浃孔岩”等地名,即可想见三尺道所经悬崖峭壁、要隘关口的险峻程度。

行走在三尺古道上,虽非神涌万里,却也思接千载。侧身伸手抚摸着残损的石桩,蹲下身子仔细辨别石板上的蹄印痕迹,山风徐来,竹枝轻摇,满身大汗不知不觉踪影全无。眼前仿佛出现一队队马帮、一伙伙商贾,满头汗水翻过最危险的岩口,围坐在黄葛树下歇息,聊着天南海北的奇闻轶事,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方言亲切自然,人生的奋斗与乐趣、家族的兴衰与荣辱,飘散开来,成为后人探寻时费尽心力搜集的故事。

岁月更替,随着成昆铁路、内昆铁路、昆水高速公路的建设,绥江境内的三尺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独守着日益黯淡的荣光,荒芜于野草,湮没于传闻。

节约时间与成本是交通建设、社会发展的第一追求。2016年,沉寂的三尺道迎来了又一次喧嚣与繁荣。不过这次不再是肩挑背驮的商贾,不再是铃儿响叮当的马帮,而是挖掘机、装载机日夜轰鸣的建设大军,昭乐高速公路串丝至佛耳岩段正式开工。三尺道浴火重生,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幻,见证人们改天换地的精神,见证绥江走出峡谷奔向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我是这条高速公路从规划、立项、建设到竣工通车的见证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串新高速公路的起点我下了高速公路,跨过串丝小河,眺望串丝互通,感受着中国结般缠绕在一起却又流水般畅通无阻的串丝互通,看南来北往的车辆在G85银昆高速和串新高速公路间交织穿梭,满载着各种特产的货车犹如奔腾的血液,顺着高速公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中国的腾飞注入不竭的动力。千百年来,三尺道岩石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与秦驰道笔直规整的车辙交相辉映,如今赶集大路、县乡公路、高速公路、水路等并行不悖、相互补充,不正是中华民族团结勤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么?

不必说千百年来翻山越岭跨沟过涧那些艰辛与苦涩,也不必说规划立项过程中的那些困难与努力,单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与工程直接相关的问题,就让人头疼。我不禁想起在串新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座谈会上,工程师、施工队员介绍这条高速公路时的情景。我历来对数字不敏感,全长49.141公里,概算投资85.29亿元;桥隧比81.85%,设计桥梁36座、长7586.25米,设置隧道13座、长33022米;互通式立交4处,管理分中心1处,服务区1处,停车区1处等,记不住这些大大小小的数据,也对这些数据所代表的意义懵懂无知。我的思绪只是随着他们的介绍,竭力去追寻轿顶山隧道建设施工中工程师攻坚克难的睿智与施工队连夜奋战的坚韧,各个隧道口斜坡上互通点服务区的绘画雕塑标示牌上那些点线的文化细节……犹如一幅幅电影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过,组合成串新高速公路建设的壮丽画卷。

在群山环峙的金沙江峡谷,串新高速公路,不仅是一条物流与客流的高速公路,更是绥江人民的希望之路、幸福之路。

作者:刘邦铭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