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变革•非凡十年|群众的笑容就是最大的民生

 2022-07-21 10:0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傍晚,走进昭阳区中心敬老院,夕阳穿过树叶间隙,洒满院坝,留下了温热。此时,吃完晚饭的老年人,有的三五成群散坐在小花园里聊天,有的围着花园散步,有的忙着下棋,说着、笑着……不远处,收音机里正播放着《新闻联播》,一幅宁静祥和的幸福画面。

记者见到刘其慧老人时,74岁的她正坐在花园里绣鞋垫,针线在她的手指间灵活地穿梭着,鞋垫上秀美的花样和齐齐整整的针脚印证了老人的绣工。刘其慧老人原本是旧圃镇人,2011年,根据国家政策来到了昭阳区中心敬老院。时光荏苒,一晃刘其慧在这里生活了11年。记者问她来这里后还想回老家不?刘其慧笑着说:“几乎不回去,回去已经不习惯了,也不好玩。在这里什么都不用操心,每天坐着玩耍,到点了就吃饭,生病了有医生,吃穿住都不用担心。”

对于刘其慧老人来说,如今一起居住的同伴、贴心伺候的工作人员都是她的家人,生活便利温馨的敬老院早已被她当成了自己的家。


昭通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图为盐津县养老院老人观看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李有才  摄)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理念,聚焦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强化“系民生、连民心”纽带作用,突出困难群众生活兜底保障,把为民纾困解难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守住了困难群众幸福“底线”,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份份民生清单,确保全面小康道路上不落一人。


昭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干部动员失能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入住敬老院。(陈垣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这些幸福的故事在昭通大地不断上演。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作为根本出发点,健全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的工作协调机制、基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工作机制以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社会救助的准确性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有651515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1543人被纳入特困人员供养、11028人被纳入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150388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34864人纳入兜底保障对象,对22.24万“三类对象”实施重点监测,对“急难性”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40余万人次。

晚饭后,孟德友围着花园散步,今年是他来昭阳区中心敬老院的第12个年头,由于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被大家选举为“平安志愿者”,协同工作人员一起维护敬老院的治安。孟德友回忆起刚到敬老院时的场景:“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周边还是一片荒凉,大家一起修建绿化带,这些树都是我们种的。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每顿都是三菜一汤,电视、空调、电梯都安装好了。我们的零用钱从过去每月的20元、5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00元,真是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10多年时间里,孟德友经历了昭通对特困人群救助政策不断完善的变化,感受着在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幸福生活,见证了昭通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2年6月3日,绥江县儿童福利院院长胡正英和孩子们欢度端午佳节。(曾传涛  摄)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10年来,昭通将民政工作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兜底保障作为助推昭通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兜底性工作,全市综合运用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享受到了相关保障政策,特别是充分发挥乡(镇)社工站及村(社区)社工点的作用,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中进一步突出民政工作网格化管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实现社会救助六精准(农村低保、城市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精准);聚焦“人的改变、致力于改变人”,实现“一老一小”两提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养育管理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2716元提高到4500元,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457元提高到640元,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标准从每人每月500元(集中供养)、455元(分散供养)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832元,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26.9亿元。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昭通市紧盯困难群众生活兜底保障重点任务,通过民政、乡村振兴、医疗、教育、就业、住建、残联、应急管理等部门数据共享,对低收入群体数据做到一月一交换,主动发现因病、因残、因学、因意外事故、因停产失业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人群信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及各部门快速响应机制,做到主动排查、及时回应、及时帮助。在全市低收入人口“三类监测对象”中,已落实低保、特困等救助保障42034户87867人,落实就业救助28058户124572人,落实医疗救助20788户85656人,落实教育救助10837户54101人,落实产业帮扶11316户49815人,公益岗位帮扶6804户31453人,落实住房救助1325户5284人,落实其他社会帮扶1097户4484人,解决饮水安全保障92户371人。

不只是刘其慧老人把敬老院当作自己家。2019年,身患一级残疾的曾广贵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敬老院。其家里的亲人都说:“你去看看,如果住不习惯,我们再把你接回来。”来到敬老院后,便利的生活设施、贴心的服务让他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了。曾广贵笑着说:“这里洗澡、上厕所都很方便。因为我行动不便,老家没有这些配套设施,需要大家来照顾我,但是,在这里就完全不一样了。”如今,曾广贵已在敬老院生活了3年多,他将自己擅长修电器的手艺发挥出来,帮助大家修理各种电器,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好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都在纷纷感慨如今的生活很幸福,不断重复着感党恩的话语,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比七月的阳光更让人温暖。

昭通日报实习记者:田朝艳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非凡十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