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出发

 2022-07-09 13: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到延安去”是我多年的夙愿,我一直向往去延安,那是我心中的红色圣地。

“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80多年前,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怀着高昂革命理想和战斗激情的青年,艰苦跋涉、辗转奔赴延安。“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是什么让无数热血青年会聚于延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点燃无数热情青年内心火焰的又是什么?

到了延安,从王家坪到杨家岭,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一路走来,我更加懂得战争岁月中“到延安去”,那份热血沸腾、激情满怀的凌云壮志。《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的一座窑洞里横空出世,吹响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日救国的精神号角。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成立,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精神丰碑,延安是红色革命符号,延安浓缩了中国革命史。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我站在宝塔山上极目远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去的革命岁月仿佛历历在目。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途径延安,奔流向了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巍巍百年功业,延安是一个重要缩影,屹立着守望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探索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浴火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那个苦难的时代已经离我远去,但是延安精神却永远在我心中。作家金一南说过:“我们曾经拥有一批顶天立地的真人,他们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为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信仰。”是的,因为有那些为心中信仰舍生忘死的一群人,不到延安,无法深刻认识延安的红色;不到延安,无法认真感受延安的理想;不到延安,无法实实在在地领会延安的精神。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在南泥湾革命旧址参观学习进行党史教育时,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那就是面对苦难的千千万万革命者,因为苦难的考验,让他们的信仰吹尽黄沙,像金子般的照亮了那个时代,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历史的波澜中、在追求真理主义的革命中、在血与泪的摸爬滚打中越烧越烈。这个苦难辉煌的历程深深烙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上,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生命力,以远大的、崇高的理想阐释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原因。“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所问像生命一样久远和古老。追忆历史、铭记历史,感恩历史、守卫历史,就是要守住心中有过的苦难,就是要铭记心中的英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心怀光明,便不惧怕黑暗。无数赴汤蹈火爱国志士,他们的精神像一颗颗火种,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全中国。情景剧《再回延安》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理念,以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将节目用入眼、入耳、入心的表达方式,将一段段可信、可爱、可敬,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故事得到艺术的再现。以讲故事的角度再现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外部的围追堵截、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等历史事件。瞬间将时间拉回到那个条件艰苦却热情似火的年代,在沉浸式视角中消弭了岁月的缝隙,让年龄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不同的人们打破时空隔阂实现同频共振。剧中人物的一问一答,皆是初心的追寻;一呼一应,均是精神的延续。《再回延安》在艺术的回望与传承中,彰显了信仰的力量,勾勒出传承不息的家国情怀,坚定了深厚宽广的文化自信。

致敬延安岁月。在延安,我感知历史、铭记历史,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在延安,每一句话都能点燃我无尽的激情,让我热血沸腾。

从延安出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从他们手中接过先辈的旗帜,也要点燃心中的火种,将这份信仰继承下去。

  昭通日报:陈允琪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文化 新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