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革命足迹 传承延安精神——2022年昭通日报社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侧记

 2022-06-30 22: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曾是如此的神秘和遥远。庄严的清凉山,多少峥嵘岁月与激情梦想在这里汇聚,流向远方,奔向光明。这是一座魂牵梦绕的红都,这是一块中国革命的圣地,这同样是一方养育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热土。

6月23日至27日,昭通日报社组织来自市直单位和县(区)融媒体中心40余名新闻业务骨干和通讯员到延安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激励大家追寻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曾经的黄土高坡已郁郁葱葱,过往的贫瘠土地已欣欣向荣。学员们感受延安今夕变化,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培训班依托延安丰富而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采取现场教学、实景感受、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分别在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枣园革命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等进行专题学习。

清凉山被誉为“新闻山”,曾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这里办起了报纸、刊物、电台、印刷厂,把党中央的英明主张、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人民群众的呼声等,传向全国四面八方,传向世界。如今这里仍保留着原来新闻工作者工作生活的窑洞和工作设备,这里自然成了学员们学习参观的关键一站。学员们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来到位于清凉山底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学习。

走进清凉山下的新闻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立于大厅中央的那支和枪杆子一样坚挺有力的钢笔,在这里,一张张片言只语的战报,一份份泛黄模糊的手稿将昭通市审计局法规科的吴道元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先辈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斗着,硬是把党的新闻事业从这些窑洞里孕育和发展起来。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无畏战斗、砥砺前行,最终将星星之火点亮延安、点亮陕北、点亮中国、点亮世界?吴道元认为那便是信念,那信念就是延安精神。

延安新闻纪念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利用原始遗址复原历史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一件件文物,一桩桩故事,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大家在观看展馆后表示,先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守新闻理想,用笔杆子为革命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今时今日,更应该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讲好昭通故事,传播昭通声音,塑造昭通形象,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舆论支撑。

延安革命纪念馆,它是一本厚重的解放战争史书,记录了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党中央长征后落脚延安,以及党中央在延安展开的各种工作、重要决策和战役,涉及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陈列的场景能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火热的大生产运动场面,通过参观也可以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

这次延安学习之行,来自巧家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徐有定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徐有定说:“通过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和资料以及现场老师的详实教学,红色文化扑面而来,让我更加直接的接触和感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7年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光辉历史。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体会延安精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前辈在严峻形势下追求理想的种种艰辛。作为新闻记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扬好延安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寻着历史的脉络,触摸着古朴的砖墙,看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件件革命遗物,昭通日报社记者谭光吉心中不由得燃起崇敬之情。杨家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也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集中见证,在这里,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召开了充分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共七大。谭光吉说,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延安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再次来到延安,缓缓翻开这部历史的书页,星星之火燎原中国,甚至燎原世界的延安精神让昭通市人民政府办政务公开中心主任邓琼深深地为之震撼。站在广袤无垠的大地,沉浸在《再回延安》实景剧中,我看见了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奋斗的身影,触碰到了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听见了陕北民歌和安塞腰鼓中传递出的激情昂扬,感受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前进的力量。邓琼说,延安是魂牵梦萦的地方,来到这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经受彻底的洗礼,信念更加坚定,理想更加坚强,心灵更加纯粹,唯有努力工作方能不忘初心!



离开延安时,此次参加培训的新闻工作者们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把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融入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化笔为犁,辛勤耕作,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写出更多、更好反映人民真实生活现状的优秀新闻作品。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文 实习记者 兰波/图

校对:彭晓雨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昭通 新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