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与路

 2022-06-14 09: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作者简介:季 风 在《大家》《边疆文学》《四川文学》《西南军事文学》《绿洲》《百家》和《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西南(广西南宁)作家班学员、昭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天,妻子忽然对儿子发了火。妻子说:“你懂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已经不记得妻子和儿子因为什么发生争执,只记得儿子一脸无奈地看着我。这个时候,我又能说什么呢?是承认妻子观点正确,还是帮儿子说上几句话?我陷入了两难境地。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况且我还是这家庭中的一员,我哪里有这个能力来判定妻子和儿子孰是孰非。

关于桥与路,我过得太多,也走得太多。小时候,每天都要到一所叫岩足民校的小学读书,要走很长一段羊肠小道,其间,还要过一条叫硝水河的小河。枯水季节,水量很小,在水里放上几块石头,就可以踩着石头走过去了。雨季来临,大人会在河上搭便桥,我们从便桥上走过。便桥一般是用一根杉木横在硝水河两头,距水面两三米高,用竹竿绑起来作扶手。我们踩在杉木上,一双小手扶着竹竿,战战兢兢地走过去。独木桥和羊肠小道,就是我心目中最初的桥与路了。

记不清楚在羊肠小道和独木桥上走过多少次,几年后,我就到盐井中心校去读书了。到盐井中心校去读书,同样要走山间小路,路途更遥远,只是我长大了几岁,因此并不觉得困难。跟在岩足民校读书一样,要过河、过桥,只不过这时的桥已经不是独木桥,而是石头砌成的桥了,走在上面不再战战兢兢。下大雨的时候,从石桥上走过,桥下水流湍急,好像有千军万马呼啸而过,而自己就是检阅部队的将军,心中不免一番得意。

小学毕业后,我就离开了盐井中心校,尽管里面办有农村附设初中班,可我的成绩好,被刚建的绥江县第二中学录取了。从初中到高中,一下子5年就过去了。这5年,虽然不像读小学那样,每天都要走山路,从河上的小桥走过,更多的时间是待在教室里认真地读语文课文,写英语单词,背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定理定律等。去绥江县第二中学,是父亲领着我去的。那时,我12岁,由于缺乏营养,人瘦、个矮,所以棉被等行李都是父亲背的。那次,我第一次领教了长途跋涉的艰辛。我们很早就从家里出发,直到下午才赶到。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不停地从一条条小河上走过,刚走了一段小路,就要过河,要么是从河中的石头上踩过去,要么就是从独木桥或者石桥上走过去。

读中学那5年,每隔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我就会回家一次,除了想家还要回家拿生活费。那时,经济条件普遍不好,有时候跑回去不一定就能拿得到生活费。家里会做包谷粑粑,或用石磨推一大包燕麦面,这些往往就是我一周或者半个月的口粮了。在家与学校之间往返的两天时间里,我总是在小河和山路上行走,从早上到晚上。回到学校,脚会很痛,会一瘸一拐很多天,就像从南极跑来的一群企鹅一样,走路一摇一摆。

更痛苦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要组织学生到很远的一个煤矿背煤,用来供伙食团做饭。组织学生背煤,一方面是让学生从小热爱劳动,长大成为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少交生活费,因为到煤矿去背煤,比煤矿把煤送到学校要便宜很多。去煤矿背煤,让我们这些10多岁的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艰辛。很多时候,天还没亮就要出发,年龄大一点、体力好的学生,下午就可以回到学校,但像我这样体弱瘦小的,一般都要到天快黑了,才能够回到学校。这么多年过去了,留给我记忆最深的,不是那背上黑黢黢的煤炭,也不是那流不尽的汗水,而是那总也走不到学校的小桥与山路。

桥与路比,桥总是很短,路总是很长。妻子用走过的桥比走过的路多来跟儿子说事,更多的是想表达她见识广、经验多,目的是要让儿子尊重她。但在儿子看来,他妈妈过的桥再多,这又与他何干!那是他妈妈自己过的,他没有走过,也就不能找到他妈妈的感觉。还有,儿子走的路即使不是很多,也有艰辛和悲苦。只有他经历过的、走过的,他才懂。

在儿子最叛逆的时候,我曾想过带他重走当年我求学的路,但后来作罢了。几十年过去了,路还是原来的路吗?桥还是原来的桥吗?肯定不是了。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要真是去了,儿子看着眼前宽敞的公路,公路上奔驰着的汽车,他又会怎么想?肯定会觉得他爸爸是老古板,是榆木疙瘩,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要给他来这套!此外,这么多年的机关生活,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我也没有当年之勇,心里也没有底气。

时过境迁,那时的桥与路,只属于我们那代人的记忆和回忆。多年前,有一条回家的公路,我认为已经修建得非常好了,现在已经改建成了宽敞的高速公路。坐着车,原来要半天才能回一次的老家,现在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了。当年,我也参加过这条公路的修建,那场面,人山人海。划出一段路来,由就近的几个生产队共同修建,修建时间一般选在农闲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差不多每天都参加修建工作,不是在用锄头挖,就是在用背篼背,非常辛苦,收工回家的时候,都累得走不动路了。建大的桥,就要挖涵洞,所以那时修建出来的公路,大都因地制宜,弯道很多。不像现在,修建高速公路都是请专业的路桥公司来施工,大量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真正做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矮的山,直接铲平;高的山,就在山腰上凿出隧道;遇到大江大河,就直接修建又高又长、结实耐用的桥梁。近年来,桥与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我读书的时候,先是走小路,过独木桥;后来是坐汽车,过石拱桥,走盘山公路;再后来去昆明读书,更多的是坐绿皮火车。铁路上桥和隧道都很多,桥与路就是一个整体。工作了,出差除了坐汽车、火车,有时也乘飞机。现在,又有了高铁,还会分桥与路吗?在一些路段,往往桥的里程比路的里程还长,这个时候,还能用“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来进行说教吗?有几次,儿子惹我生气,我差点也想用妻子的说法来震慑儿子,让他不要跟我争吵,但我最终还是忍住了。我知道,如果我也这样,儿子会更加不服气。因为,时代不同,路和桥过的多少,是没有办法进行比较的。毕竟,我过的桥只属于我自己,跟孩子们没有半点关系。无论你走得战战兢兢,还是荡气回肠,这些都只属于你。孩子走的路再少,毕竟他们已开始“独立行走”,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儿子的人生路还很长,说不定他跟我年纪一样大的时候,过的桥与走的路还会比我多很多。

桥与路,都是让人能够从甲地走到乙地,从彼处来到此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单纯争论桥与路过往数量的多少,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桥与路连接在一起,才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我还感觉到,那一座座看不见的桥梁与那一条条看不见的路,才让人们通行到了现在,创造出了无数的人类文明。这样的桥与路,总是让人类生生不息。只要有人类在,就还会过更多的桥、走更多的路,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作者:季 风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文化 群山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