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回 望

 2022-03-25 11: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官水井。 李宗委 作

绥江,一个长江东转时温情回眸的地方,一个金沙江边绵延着浑厚欢唱的地方,它的文化,正迎风绽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绥江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站在大宝顶上,深秋叶红,江水排成两行,渔翁水上起桨。青青的山、粼粼的水滋养着绥江儿女的心灵和才情。

多少楼台烟雨中

城东水井湾有涌泉长流不断,泉水甘甜可口,民间盛传此地有龙王。清初集资修水井为“官水井”,井边依山盖庙为“来音寺”,主要供奉“燃灯菩萨”。20世纪50年代,有一老者半夜挑水,见水井湾井里有巨龙现身,老者吓得从此一病不起。后来,破除迷信,寺庙被拆、僧人还俗。水井湾为老城主要的饮水源,城里人吃水靠挑。井旁有棵古黄葛树遮天蔽日,像是给“来音寺”撑起了一把大伞。寺旁还有字库(字库,即过去集中焚烧字纸的地方,旨在对文化的尊崇)及丈余高的铜鼎,甚有气势。

城西官斗山上建有玉皇观宫观群,占地约10亩,属于明代中晚期建筑,内有“太清、上清、玉清”三清宫。清末仅存玉皇观殿宇一间,内供有玉皇大帝铜像,像高5米,重达10吨,铸铜开采自老城绍廷象鼻子铜矿坑道,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城东有一建筑为“南华宫”,是清朝广东移民修建的,以凝聚乡情为目的的移民会馆。南华宫名为宫殿,实则为聚会的活动场所,信奉道教。南华宫坐落在城边斜坡上,宫殿巍峨,树木繁茂,坐南朝北,面向中碛坝及金沙江,左与火烧殿隔沟相望。从民国时起,这里开办了初级中学,为绥江县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绥江县立中学一直是文化人才的聚集地和输出口,校区内的古戏台也作为老城举办重大活动的舞台。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然后逐渐融入集市交易。再加上一些大众化的娱乐性活动,四乡八里的人们便纷至沓来。开始之时,“迎神出巡”,即将神佛塑像披红戴绿,装上彩车,在城乡游行。游行队伍从金银山下的城隍庙(后为“敬老院”)集中出发,到营盘上。游行活动在营盘上推向高潮。

“采青”是古代文人的雅兴。号称“三川半”的绥江,沿金沙江可直达上海,但同时又相对闭塞,这种矛盾的处境吸纳保留了雅俗文化精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互交融,古代雅文化往往掩盖在俗文化之中,“采青”便是一例。人们每到新春正月十五晚上随便在外偷偷采摘一点青白小菜回家,寻求一种“刺激”和“好兆头”。即便“偷菜”中不慎遇到主人,获得的也是一种善意的吆喝。

每年的正月间,辛苦了一年的庄户人家,好不容易空闲下来走亲访友。除自己的家庭外,亲家、兄弟姐妹、侄儿侄女、远房亲戚都是“走人户”的对象。

每到八月十五中秋和正月十五元宵夜,放焰火、舞火龙是老城不可缺少的大型娱乐活动。当时的焰火是手工制作,场地周围摆上大大小小的焰火架,点燃引线后,鞭炮轰鸣、礼花四射,刹那间照亮了大半个夜空。烟花、铁水花交织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庆丰年啊!

端午节时,老城人沿袭了川南一带的习俗,各家各户都要包粽子、挂菖蒲、喝雄黄酒、做香包等。老城人吃粽子的方式主要以白粽子蘸红糖水冷吃为主,有的人家还要缠“马脚杆”。所谓马脚杆也是用酒米(糯米)做成,只是包成的形状类似马的脚杆,长长的。

辛苦了一年,到了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为了庆祝,主人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在杀猪那一天来吃“刨汤”。“刨汤”,就是把当天杀猪的“猪下水”,如猪肝、猪肚等五脏六腑,办成宴席招待大家尝个新鲜。

金江号子在风雨中回荡

金沙江,是绥江的母亲河,流经境内82公里,为沿江人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历史上又是滇铜京运的黄金古道。“吆——呵,哦——呵——哦——吆啰”,这是纤帆木船在金沙江上行走时纤夫们吆喝的劳动号子,是一种在生命极限的考验中迸发出来的乐章,领腔的人称“号三江”。

金江号子分为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两种,上水号子节奏沉缓、旋律凝重,下水号子节奏明快、旋律轻松。

20世纪中叶,老城文艺生活的鼎盛时期,各种话剧、小品、民间曲艺、舞蹈等纷纷登上舞台。

由于城里教师多是从昆明、昭通调来的,于是云南花灯也被带到了老城,为此还培养了一批高中生来表演花灯节目。后来这些教师、学生离开绥江,唱花灯的风气也就慢慢淡了下来。

天刚蒙蒙亮,从江对岸平邑司来赶场的人们的渡船就已经靠岸了。一般早上乘船过江来赶场,下午赶完场再乘船回家。川滇只是一江之隔,十几分钟可到彼岸,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金沙江的摆渡船。

丰年留客足鸡豚

绥江品芋由于土质水质原因,细腻而化渣,在全国独一无二。用特殊的品芋煮火锅,这是老城人祖祖辈辈的习俗和口福。

老城广场内有旧时詹爷庙,为厨师行业祖庙,詹爷为皇家御厨,受皇帝封赏九龙宝座。据传品芋火锅为詹爷所创。

“鲜”是绥江人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觉体验。老城的独特之处是鱼好、食材好,所以做出来的鱼才足够鲜美。

老城地处金沙江下游,江里鱼种类相当丰富,常见的有江团、江鲢、黄辣丁、鲫鱼、鲤鱼、草鱼等,这是大自然对老城人民的馈赠。

绥江大头菜,是从本地独特的土质中生长出来的。每年秋天从地里挖出来,用绳子串起,风吹一段时间,洗干净沥尽水后,用刀切成锯齿形状,再用花椒面、辣椒面、盐等混合起来包在里面,腌压在倒扣的土罐子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年轻时总想走很远很远,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鬓角斑白时,梦里却总萦绕着故乡的草木砖瓦,血液里流淌着割舍不断的“乡愁记忆”,每当听见乡音,闻到家乡小吃的味道,记忆逐渐清晰,蔓延成悠长悠长的眷恋和回味。

乡愁是一次对话。乡愁是透过记忆窗棂与过往生活的情感对话,乡音、乡味是乡愁挥之不去的酒红色薄纱。

乡愁是一次回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离乡、思乡、望乡和还乡的过程,这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乡愁,“每一次回望,眼角都会在不经意间就沾上了潮湿的味道”。

乡愁是一份坚守。“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我们的使命和承诺,好似大树对泥土的坚守。“记得住乡愁”不仅是一个诗意的句子,更是民意在政府决策里的诗意呈现。留住乡愁,就得有安放乡情、寄托情感的基石。思乡、怀旧、守护、建设、发展方能承载乡愁,不负过往,不枉初心。

(内容选自《家山回望“三川半”地域文化地标——老绥江》)

作者:何定兰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绥江 乡愁 金沙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