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山川满目春

 2022-03-01 10: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赤水河。 通讯员 易盛芳 摄

春天,是草木萌芽、万物复苏的季节。昭通中心城市,空气清新、满眼翠绿。乡村,青瓦白墙、绿树成荫,秀美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河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蓝天常相伴!”……近日,谈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昭通各地群众纷纷点赞。赏心悦目的美景背后,是昭通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十三五”以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大气环境方面,昭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3年保持99%以上。水环境方面,国家和省级考核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Ⅲ类水质以上;2019年以来,昭通水环境质量一直位居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位。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土壤环境方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25%。

护一江春水向东流

昭通的美在山水之间,水让昭通变得秀美而灵动,水更是昭通人的一笔财富。

春日暖阳下,赤水河(威信段)一级支流石坎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岸边的威信县扎西镇大河村,网格责任单位干部职工、河道保洁公益性岗位群众和网格责任村民,定期捡拾河道垃圾、清扫路域卫生、清理路边杂草。

大河村位于赤水河(威信段)一级支流石坎河沿线。为保护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大河村党员干部群众每周五定期开展石坎河沿线卫生大扫除。同时,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拆除违章建筑、翻新路面、修筑花台、植树种花,并对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实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村庄人居环境大提升。

“每周五上午,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纷纷深入网格责任区,组织群众开展共护赤水河行动。”威信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吉凯介绍,目前,仅赤水河一级支流石坎河段就有75个县直部门包保,共划分了44个网格责任区,整合县直部门干部职工3152人、河道保洁员331人,将流域内的农户编成10户左右的小组团312个,把治河护河责任定格、定人、定责。

赤水河(威信段)干流全长17.3公里、支流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477平方公里,覆盖威信县约40%的人口。近年来,威信县在推进赤水河流域网格化管理中,创新探索“1个网格责任单位+1个护河保洁公益性岗位+10户左右农户”的“1110”赤水河长效管护机制,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沿线群众参与、干群联动共护赤水河流域的良好局面。

威信县建立了赤水河流域“三有五不”(有整洁的庭院、有规范的花池、有适当的绿植;不乱扔垃圾、不直排粪污、不侵占河道、不违规搭建、不养成陋习)保护公约,重点在“拆危旧、补短板、清环境、美庭院”4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赤水河流域最美乡村。

按照《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实施方案》,昭通市以镇雄、威信两县和17个乡(镇)为重点,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深入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板、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黄矿渣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还果、禁止非法捕捞、流域内禁养区禁建区评估调整、绿色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以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从源头上杜绝赤水河流域被污染,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强化“六乱”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多举措保护赤水河流域,并启动镇雄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威信县第二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

昭通市一直把修复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按照保护治理与减压修复同步推进的思路,对流域范围内的3.61万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占昭通市搬迁总人口的10.18%,实现了生态减压、搬迁减载。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昭通市在赤水河流域沿线大规模发展笋用竹产业,已建成竹产业基地39.67万亩,实施退耕还林9.1万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8万亩。发展笋用竹产业不仅可以涵养当地水源,提高经济附加值,还能提高赤水河源头的环境承载力。

昭通大山包已成为黑颈鹤栖息的天堂。 昭通日报记者 张广玉 摄

守护人鹤和谐家园

每到冬季,黑颈鹤陆续飞抵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场面蔚为壮观。降雪后,大山包的高山草甸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飞翔其间的黑颈鹤姿态优美,与雪地蓝天构成一幅幅水墨画,令人惊艳。

在保护区内,不仅能听到婉转动听的鹤鸣,还能看到它们优美的舞姿。2022年1月5日至6日,工作人员分为4个调查小组分别在4个黑颈鹤的夜宿地开展同步调查,经过2天调查,记录到飞临大山包大海子越冬栖息的黑颈鹤达到1926只,相比2021年同步调查结果(1395只)增加531只。

黑颈鹤是国际公认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鸟类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2003年,是全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湿地恢复、食物源基地、易地扶贫搬迁等生态项目的有效实施,大山包保护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候鸟提供了优质的越冬栖息地。随着繁殖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黑颈鹤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根据2021年全国越冬鹤类同步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越冬黑颈鹤数量已达15911只。

为缓解人鹤争地矛盾,在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以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管护局争取上亿资金恢复湿地2万余亩,在保护区核心区建成一大批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筑坝蓄水恢复湿地植被等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

还黑颈鹤一个越冬的理想栖息地。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大山包保护区共对1696户7923人实施进城入镇易地扶贫搬迁,对迁出农户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解决了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民生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多年以来,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通过采取退耕还湿、湿地生态修复、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为黑颈鹤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稳定增长,2021年更是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大海子湿地单个夜宿地越冬种群数量达1926只,已成为黑颈鹤东部种群密度最大的越冬地。

近年来,昭通生态保护成效明显,全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94.56万亩,完成营造林526.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5%提高到47.22%。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地)23个,总面积248.4万亩;湿地面积稳定在43.71万亩以上,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5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全市的生态修复也在有序开展,全市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92个、修复面积589.63公顷,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86个,赤水河流域持续开展生态修复。

环保铁军“亮剑”护卫绿水青山

近年来,昭通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创新综合执法模式,把生态环境执法摆在重要的突出位置、核心位置,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执法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扬乌蒙环保铁军精神,注重源头防控,从严从重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为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保驾护航。2021年,全市共办理生态环境违法案件268件,行政处罚331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件;共受理各类生态环境信访举报件967件,办结804件,办结率为91.46%。

联合执法初显乌蒙环保铁军本色,省生态环境厅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综合执法模式,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专项执法行动体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联合执法行动模式,构建了省、市、县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新机制,在综合执法改革中,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联动执法、交叉执法道路。2021年,我市先后共派出6批228人次执法检查组到玉溪、红河、保山、昆明、迪庆、普洱等州(市)参加了省级联合执法检查。2021年3月1日至15日,省生态环境厅从省厅各处室和6个州(市)选派人员到昭通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共交办昭通生态环境问题2779个,已整改完成2611个,未整改完成168个,完成率94%;移交涉嫌违法案件170个,具备立案条件并已立案查处147个,共处罚金2070万元。

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家家监管到位。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以排污许可证为环境监管基础,整合审批、监测、监控、执法、投诉举报等档案数据,建立污染源“一源一档”监管数据库。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对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550家污染源企业和已进行排污许可登记的2419家污染源企业每季度开展1次排污许可监管检查,将申领排污许可证的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双随机污染源库,抽取出重点排污单位和已申领了排污许可证的一般排污单位,依证开展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执法检查。截至目前,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共检查企业510家次,其中重点企业77家、一般企业336家、建设项目及排污许可证监管97家、非“双随机”检查企业1518家。

以练促战,注重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注重以突出实战、突出重点、突出联动、突出创新为原则,实施全年、全员、全过程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为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业务水平,提升环境违法办案质量,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夯实执法基础。在执法大练兵活动中,抽调环评、辐射、监控、监测等专家120余人次,组成技术保障组,采取“全程跟队检查、根据需要调动支援”的方式,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现场执法释疑解惑、攻克难点问题。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隐蔽排污口声呐探测等科技手段,拓展非现场监管方式,对受地理位置条件制约、排污隐蔽,执法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或取证困难的,提供技术支持,使环境违法行为“无处藏身”。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68件,行政处罚331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件。

注重舆情研判,着力解决信访问题。全市生态系统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畅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对群众来信来电举报的每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及时回复。同时,对群众反映属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从重从快原则,落实专人一抓到底,始终保持对违法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和高压态势,让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树立起不能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意识,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守法局面。2021年,全市共接到环境信访案件967件,受理879件,不予受理88件,办结804件,办结率为91.46%。妥善处置了“3·10”镇雄县以勒镇庙埂团树子打砂厂重油泄漏进入河道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和水富市“7·23”向家坝翻坝码头停泊货船倾覆事故,成功化解了因突发环境事件引起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川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天空澄澈碧蓝、空气清新,河流清澈见底、鱼儿欢畅……这是每个昭通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憧憬,也是建设美丽昭通的美好蓝图。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常抓不懈,才能让乌蒙大地的青山长绿、河水长清、天空更蓝,才能书写出昭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昭通日报记者:莫 娟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