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看昭通丨吴建国:这些年昭通变化太大了

 2021-10-12 17: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昭通多元文化交融,文墨渊源深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作为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昭通以秀美山川和革命老区的魅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在此学习、工作及生活。为进一步凝聚昭通党史学习教育合力,通过不同视角,真切感受党的伟大和昭通历经沧桑巨变取得的辉煌成就,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策划采访“外地人看昭通·话巨变颂党恩”访谈稿件一组,今日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55岁的吴建国,在昭通待了整整36个年头。

“我见证了昭通的发展变迁,这些年的发展没得说,简直就是日新月异。”他用一口夹杂着福建口音的昭通普通话与笔者一行聊起昭通的发展,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写满故事的脸上始终流露着睿智的笑容。

吴建国出生于褔建泉州晋江,1985年3月8日,还未满20岁的吴建国辗转2000余公里,首次踏上昭通这片土地。“来昭通前,我是泉州一瓷砖厂的市场销售经理,走南闯北为的是打开瓷砖销售市场。”回忆起36年前初到昭通时的情景,吴建国至今还历历在目。这里很贫穷、很落后,寒冷的北风刺骨,窄小的街道两旁是低矮、杂乱的土坯瓦房,道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运输全靠马车牛车,马屎牛粪遍地,露天厕所不分男女,苍蝇与尘土在阳光下、北风中共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发展滞后的地方,让他看到了商机,看到了发展前景。吴建国停下了奔波的脚步,一留就是数十载。

刚到昭通时,吴建国卖瓷砖。随后扩大经营范围,做起了各类建材生意,同时也承揽城乡管引工程建设项目。生意越做越大,工程越干越多,赚的钱也越来越多,吴建国于1993年在滇东北大市场购买了一栋楼房,1998年又在建设街购买了一套住房,日子是越过越红火。随着年龄的增长,吴建国受不了奔波的劳累,于2003年成立了昭通市瀑布山泉饮用水有限公司,他担任总经理。水厂先是建在大关县,后来迁到了昭阳区乐居镇,“生产和管理人员有15人,送水工人有50余人,全是昭通本地人,部分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的工资每月最少的都有5000元。” 据吴建国介绍,政府对小微企业实行增值税30万以下免税,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先富一步,我必须知恩图报,把更多实惠让给工人,为昭通的就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36年弹指一挥间,吴建国见证了昭通发生的巨变。“以前回一趟老家真是难,仅昭通上昆明都要两天时间。现在好了,坐飞机半小时到昆明,从昆明到晋江也就2个小时左右。”说起昭通近些年的变化,吴建国满脸喜悦,精准扶贫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让农村水、电、路、通讯、公共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区域大交通建设天翻地覆,机场航线不断增加,高速、高铁和城乡公路阡陌纵横,交通出行工具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中心城区面积是36年前10倍以上,“原来就一个清官亭公园,现在有望海公园、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乌蒙水乡,我们随地可健身、可洽谈生意,城市的绿化也非常好,空气质量优,特别适宜居住。”吴建国感慨地说。

“一切发展源于党恩,我们要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吴建国是昭通市福建商会常务副会长、支部书记,他告诉我们,商会目前有100余家企业会员,18名正式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采取集中学习轮讲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指定“四本书”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规定动作一项也没落下,同时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载体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了“关爱儿童”送书包、慰问社区困难群众、爱国卫生志愿服务等活动,企业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得到了极大提升。

(通讯员 胡华玉 马祎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学党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