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山包湿地:人鹤和谐画卷美

 2021-09-15 10:19  来源: 云南日报

大山包湿地。通讯员 陈忠平 摄

每年入冬时节,上千只黑颈鹤飞抵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昭通大山包湿地越冬,人鹤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为大山包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再添迷人魅力。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郑远见介绍:“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大山包保护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明显,在2004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基础上,2011年又入选全国6块‘中国最美湿地’之一,越冬黑颈鹤数量已从1990年建立保护区时的2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1400多只。”

大山包保护区地处金沙江水系重要支流牛栏江流域与洒渔河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及其生境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作为我国现有的47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大山包湿地共有581个亚高山泉眼,分布着高等植物358种,为越冬黑颈鹤等166种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栖息及觅食环境,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珍稀物种,是世界15种鹤类中被科学界发现最晚、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属珍稀濒危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大山包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黑颈鹤种群选择到大山包湿地越冬,这里成为了我国已知的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之一。

大山包黑颈鹤。通讯员 马奇峰 摄

近年来,昭通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草原生态修复等建设项目,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提高了湿地质量,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为筑牢保护区生态安全屏障,昭通市按照“人退鹤来”的思路,重新定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大山包保护区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专项整治保护区内的违规违建项目,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暨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20年底,大山包保护区共实施进城入镇易地扶贫搬迁1696户7923人,同时对迁出农户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并给予耕地补偿,有效缓解人鹤争地矛盾,实现了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昭通市按照每亩每年260元的补助标准,在保护区核心区建成一大批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筑坝蓄水恢复湿地植被等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环境。据统计,大山包保护区建立以来,昭通市累计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投入近亿元,共恢复湿地2万余亩,有效改善了黑颈鹤的栖息环境。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大山包保护区共完成裸地恢复304.36亩,冲蚀沟恢复549.59亩,沼泽化草甸植被恢复8340亩,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1万余亩,生态补偿资金拨付1267.68万元。随着大山包保护区湿地面积大幅增加、湿地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包括黑颈鹤在内的2万多只候鸟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山包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得到进一步丰富。

来源:云南日报记者 沈 迅

审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范云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