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华诞 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 (77)红色经典,我的文学启蒙

 2021-06-30 15: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只要是有文字的纸张我都会找来读。那时候书籍匮乏,除了小人书和电影以外,家里可读的图书不多,只有几十本,基本上都是父母单位发的政治理论书,以及他们作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五四”青年红旗手获得的奖品,它们也是父母努力工作的见证和一生的纪念。如今,这些书就收藏在我这里,看着这些书上盖着大红公章的表彰决定,就会把我引入那个热火朝天“抓革命、促生产”的岁月和氛围里。

在我读四五年级的时候,为了节约电费,家里的电灯很是昏暗,还经常停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做完作业以后,我就在母亲缝补衣物的电灯或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地享用着这些文化大餐。书中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它让我对文学和对党的认识的启蒙作用却一生也不会改变。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本书是1958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老共青团员》和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林海雪原》,这也是当时家里为数不多的图书中的文学作品,这两本书中多是繁体字,《林海雪原》是竖排版。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它是“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2019年,《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老共青团员》作者是一位老战士,描写东北铁路工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斗故事。主人公何有,从一个孤儿,后来当了学徒工,经过千辛万苦,在革命队伍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的经历。这本书是20世纪60年代的畅销书,近些年经常有人提起。从这本书中能读到闯关东流民的苦难,能读到哈尔滨历史的演变,能读到北大荒风雪的弥漫,还能读到民国时期社会的纷乱,“九一八”悲壮的震撼,战士们殊死的斗争,革命家无畏的奉献,理想者纯真的爱恋等。

 家里还有一本比较特殊的书,那是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工识字课本》(第三册),那是母亲刚参加工作时,工厂组织职工进行“扫盲”时的教材。母亲没有上过学,她这一生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汉字就是从当时职工夜校里学来的。母亲就是凭着几年的扫盲夜校学习,知道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学习了科技文化知识,也知道了天下大事。小时候,她只有在睡前才有时间为我讲一些民间故事、革命英雄事迹等,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种下的文学和渴望知识的种子。

 后来,我又积攒下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从新华书店买了《铁道游击队》《红岩》《青春之歌》《虾球传》等众多红色经典图书,正式扩展了我对文学认知的宽度和广度,让我沉醉在文学作品塑造的世界中,也从理想、信念上影响了我的一生。

 1999年,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6岁的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20多年来,我在党组织的怀抱里不断地进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每年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都有几十篇。我还从读书走向了写书的道路,成为了一名业余作家,至今在全国多种刊物发表过文学作品,获得文学奖和征文奖多个,出版诗歌、散文、小说集各一部。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我又打开尘封的书箱和记忆,找出了《红日》《列宁斯大林生平及其学说》《革命的坚定性》等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书,重温红色经典故事,重回我的文学启蒙之地。这些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家庭书香的味道,虽然有些陈旧发黄,但历久弥香,越来越珍贵。

前几天,当我把这些书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立即引来文友们的关注和点赞,一些人说没见过这些书;一些人说是“软黄金”要好好收藏;有人说是我家的传家宝;有人说品相不错,值得收藏。面对朋友们的热议,我统一回复:“我是爱书之人,今生以书为贵,我会好好收藏!”

作者:汤云明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杜恩亮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