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风·音韵感·人生思绪 ——艾傈木诺诗歌印象

 2021-06-21 09: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诗人对尘世的感怀、生命的意识,是由多层面组成的。阅读艾傈木诺的诗歌,从中可以感受到她作品中的古典文风、诗歌音韵节奏及人生思绪构成的作品整体精神。

艾傈木诺是德昂族,骏马奖得主。她的诗歌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意象的营造,歌谣式语言,以自然美的具象表达逐渐递进为写意的抽象表达等 。她以最纯真的心态去书写关于父亲“傈僳人”的记忆,再现对母亲 “德昂人”的生命原乡的探索。她的诗作中以 “天堂的”来修饰“香味”,从而凸显浓烈的虚构意境。“德昂人”有“寨桩”守护着“心灵的山坡”,如“纸幡”“一直一直一直到无尽”。这些具象的使用隐喻着艾傈木诺在精神层面对“德昂人”身份深深的依恋,以及对“生命原乡”极致渴望回归的诉求。

霍俊明曾说:“无论是现代诗还是旧体诗,诗人都必须面对一个‘传统’,即诗人如何通过语言、修辞和想象来面对一个时代的现实。” 艾傈木诺亦是遵循了这种“传统”,她汉语言文学功底深厚,古典文学的滋养,使她善于锻造词句。隐喻、明喻、象征是她诗歌中主要的手法,并且这些手法有着强烈的主体性思维,是诗人个体思想与智慧的组成。对古典汉语言文学的热爱,成为她的诗作中民族性表现的另类表述。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艾傈木诺的诗歌富含高浓度的、多元的古典文风色彩,成为了她诗歌作品的独特标识。古风作为一种充满内涵的气质,在她的诗歌中通过语言和修辞内化成富饶的精神世界,体现着诗人双民族身份赋予的精神融合,以及她个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认识与态度。

艾傈木诺的诗歌既富有音乐节奏感,又有族群天生的巫术性质。因此,她的诗歌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原生态魅力,具有口语化、隐喻性以及意象等表现形式。她注重观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的私密化,使得她的意象显尤其朴素,没有精雕细琢的精致美,但其深刻内涵却反映了诗人内在的生命体验美感,这也是诗人对审美体验的本质追求。艾傈木诺的诗歌中常以简单的词汇描写自身精神世界,高于精神的个体经验,蕴含着对审美的追求。

艾傈木诺的诗歌创作在主题的选择上不拘一格,其诗歌多写情感、人生和苦难愁绪,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且大多以悲伤情绪为情感基调,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凝练,富有哲理性,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情感、人生、苦难愁绪这三大主题,表现出她个人细腻的生活观和生命体验,展现了她敏感的女性心理,其中对人生大美的追求和人性的思考,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隐含现代女性矛盾的内心写照。

人生情感是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爱情、亲情和友情等多方面。在个人情感描写中,艾傈木诺体现出丰富性、多面性,既有人类普遍情感的叙述,也有人性与现实的直接碰撞。她常在诗歌作品中抒发出情绪悲剧和人生悲情的个体感悟,纠葛与思量,展望与寥落,如《更年期留言条》《清明再祭》《茶陆是他的名字》和《祭母贴》等。此外,她的诗歌通常注重内心各种情感的抒发,如民族记忆与族群命运的情感连接,将民族文化的内涵潜藏于她的诗歌作品中,如在《德昂山寨踏秋(组诗)》中,《二古城》《回环》等20多首以德昂族村寨名字命名的诗歌,还有《德昂的门》《月亮挂在核桃树上》《进洼》等。她的诗歌还善于借用民歌体,如《太阳雨》《下雨》和《西瓜和芝麻》等。关于人生的体悟与感慨,她将个人人生经历中的磨难与美好当作写作素材,既歌颂生活所反映出的人性之美,也善于挖掘人性中黑暗的角落,如《打碎牌坊》《抽刀断水》《上司》等。此外,还包括着艾傈木诺对自然、山水、土地以及植物的热爱,这些事物是艾傈木诺表达个人情志、人生感悟的载体,也是文本意象的主要对象。关于苦难愁绪,前面两个主题中辐射出的情感体验以及人生感悟也表达着艾傈木诺的苦难愁绪,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对于苦难与文学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界定,但并不能将艾傈木诺的诗歌作品归类为普遍意义上的“苦难文学”。值得讨论的是,“苦难”与“信仰”在艾傈木诺的文学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表现。艾傈木诺在她的诗歌中,将视野聚焦于“苦难”带来的情感体验之中,在书写她个人“苦难”状态的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苦难,甚至是普遍大众的苦难,当然,这些所谓的“苦难”更多指向心理层面。艾傈木诺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私密性,于她本人来说,诗歌创作本身是在于自我疗愈,因此也造成了她的诗歌不易引起较大、较强烈的共鸣。然而,从“信仰”对艾傈木诺个体心境的影响来看,她则突破了这种局限。一方面,艾傈木诺的诗歌时常描写“苦难”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但同时她的诗歌充斥着对生活或人性的美好向往,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德昂族信仰的佛教给了她心灵上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另一方面,艾傈木诺的身心疾病是她自我救赎的根本原因,如同她对自己的简介:“艾傈木诺,是诗人,也是病人。更多时候是药山采药人,熬良药治病,采草毒疗心。”因此,笔者认为,艾傈木诺这种从个人认知中体现民族命运和民族历史的行为,是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等的高度接纳与认同,是在民族文化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以“信仰”为基石的桥梁。

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所以,虚构的诗歌中更多是诗人真实的情感显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周围人文及自然生态,能够让诗人的诗歌表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及价值取向,并由此抵达一种精神置换内容的状态。此外,诗人艾傈木诺身世凄苦,肩负生活重担,这些外在的生存境况,造就了她虽然孤独、无助却又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当她遭受世俗的中伤之后,她的心灵世界需要超脱,于是,她把在现实世界受到的压抑与伤害,以宣泄的手法和个体信仰的力量在诗歌的世界中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疗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表达方式,艾傈木诺的表达方式是诗歌。这没什么不好,因为她那么真实,又真诚。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德昂族作家文学创作史研究》;项目编号:2020Y0320)

作者: 李楚叶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标签 >> 文学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