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军︱汉文帝:吾心深处是苍生

 2021-04-01 14:57  来源:昭通创作


邹军      现供职昭通市委办,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发表于相关刊物及媒体。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贾生》,托古讽时,借贾谊之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不用贤才,不顾民生的昏庸。其中“不问苍生问鬼神”常被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或者相关文章引用,批判“老虎”“苍蝇”搞封建迷信,或者套用成“不信马列信鬼神”狠批官员丧失理想信念,诗句的知晓率也因此提升。因《贾生》选取的情节是汉文帝刘恒召见贾谊,夜半倾谈,所以不了解汉文帝生平事迹的人阅读此诗,会觉得他“误政”“昏庸”。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堪称“圣主”,对于汉王朝的兴盛和中华民族的崛起,意义非同寻常,“可怜”的“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锅,不背!


刘恒与母亲薄氏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同年,父亲汉王刘邦决胜楚汉战争登基皇帝位。最是无情帝王家。此后,刘邦后宫的宫斗和争宠日趋白热化,吕后的地位也一度摇曳。刘邦驾崩后,后宫争斗迅速演变成汉廷高层权贵吕刘之间的政治斗争,血雨腥风持续至吕后去世。期间,吕后封吕姓王,编织诸吕网络,打压护刘老臣,残害刘氏子弟。刘邦的八个儿子勉强善终一人,或逼或杀死五人,仅存二人,刘恒就是其中之一。

刘恒躲过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并有所建树,是因为有一个智慧、机警、务实的母亲——薄氏。

薄氏的父亲是吴人,母亲是已故魏王宗家女。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纳薄氏为妾。楚汉战争期间,魏王豹投降刘邦,她成了俘虏,送入织室织布,而魏豹被派去守荥阳,被刘邦手下周苛除后患。薄氏随即被纳入刘邦后宫,因出身并非权贵,自然没有硬背景,也没有刻意的抗争意愿,该干嘛干嘛。不愿迎奉,注定冷落,但毕竟是想做母亲的女人,在两个姐妹的帮助下,才得以接近刘邦而用心含蓄表达。薄氏生下刘恒后,继续在冷落中安静度日,从不掺和后宫争斗,用自己的理解和周旋庇护着刘恒的成长。刘恒八岁封王的代地是北部边疆,小而穷,是众王封地中最差的,她不争不怨、淡定从容。没有想到的是,薄氏的弱势和务实成了后来功贵集团选择刘恒即皇帝位的重要条件。

刘邦的去世,让长期在夹缝中小心翼翼的薄姬更加机警。她仿佛闻到了由远及近的血腥味。如何避开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她把孤独的目光投向长安东北方向那片苦寒之地,宁可面对匈奴的骚扰,面对边地的冷清,也不愿看天天上演的狗血剧,不愿看到吕后那杯杀人的鸩酒。一番委婉诚恳的请求,终于携家带口,离开樊笼前往代地。再见了,长安城;再见了,未央宫。

历史就这样记住了代地。是这里,接纳了一对母子的艰难也放飞她们的理想,未央宫没有这样的天高地阔;是这里,一个母亲以品行滋养儿子并成就“母慈子孝”的愿望,那碗汤药一直热气腾腾;是这里,让一个孩子的黄金岁月无比充实和惬意,以至后来一出手就惊动天下。薄氏曾经手指轻捻的棉条和麻线,牵引着她和她的儿子投向民间;刘恒在母亲的叮嘱和唠叨中,走向大地深处,走进黎民苍生。刘邦早就认真地审视民众的力量,当上皇帝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吕后也深知民间疾苦,她的恣意妄为基本没有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秩序。刘恒在代地忠实切实地执行他们的方针政策,苍生黎民的厚朴善良、喜怒哀乐就这样写进了他的心里。

吕后似乎忘记了这对母子的存在,偶然想起,要让刘恒去任赵王,刘恒婉言愿为朝廷守边疆。忠心可鉴,不去也罢。之后,又好像把她们搞忘了。

那天,代王一如往常的忙碌着,一行人一路奔驰,涌进代王府,说是奉命迎接他回长安,继皇帝位。这热闹,实在是很意外……


汉文帝与功贵王侯


其实,不仅边地代王意外,那帮老臣也很意外,刘姓王侯们更意外,因为这样的结果不在他们的设计范围。

剧情按吕后临终时的担心推进,而且越走越远。平定了“诸吕乱政”的老臣和刘姓王侯,无视少帝的存在,代表朝廷或废或封了几个王侯,擅自集体研究,皇帝也要废旧立新。集体研究在讨价还价中各自作了妥协,妥协的部分则上升到“克己为国”的高度而令人难以反悔。因是刘邦现存长子,“仁孝宽厚,母家谨良,”代王刘恒虽无寸功仍成为共立人选。当然,这样的人及这样的背景,更便于掌控,这是功贵们的套路,只是彼此心照不宣。

幸福来得太突然,代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人的一生来点传奇,挺好的。代王这样想。可是此事当真?通过讨论,报母后,“卜之龟”,派舅舅薄昭去见平定“诸吕乱政”的总指挥周勃,的确当真,那就没理由不去!新剧上演,没有剧本和彩排,长期无人问津的刘恒,一下子成了总导演和男一号。

一路风尘,到了高陵,长安城就在眼前,可是刘恒心里还是不踏实,再派中尉宋昌先行观变。文武大臣们早早就到渭桥迎驾。周勃想与代王私下交谈,被宋昌批评“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后,就下跪献上天子玺符,代王不接受,说到代王官邸再议。在代王官邸,一班老臣和刘氏王侯分别表达共同意愿,代王再次推辞,群臣下跪坚持,大有不答应就不平身的固执和倔强,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仍然不接受。群臣从有利于江山社稷的高度再次表忠心,奉上天子玺符,代王才接受,并按天子礼仪入住未央宫。当晚刘恒马不停蹄:换了警卫,换了将军,下了诏书、赦天下。这些套路,戏份很足、很充分。再三辞让站上了道义理法的制高点,表明这皇帝不是我想当的,是江山社稷的需要,也是王侯将相文武大臣的诚挚请求;换警卫涉及自身安全,换将军涉及国家安全,发布诏书则表明换代成功、实权在握,赦天下就是广而告之——王者归来,江山由我。

一天之内,22岁的刘恒就这样气定神闲地坐上皇帝的宝座。那威仪,那气势,给一班老臣和王侯的就不止是意外了,简直是震撼:本想扶持个傀儡,没成想这小子比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式登基只是走程序,率群臣“谒高庙”才是皇权正统继承的象征,接下来拨乱反正,清余孽,兼顾公平地赏功贵,一切顺理成章,一切和风细雨,刘恒从容淡定、举重若轻,赢得了很好的政治声誉。他以“百官之非,宜由朕躬”就是百官的不对,应由我亲自负责的担当和气度,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又容人之不容、忍人之不忍,德化众人。在王侯废立的过程中,他不露声色地开始推行后来汉景帝大张旗鼓搞的削藩和汉武帝强势执行的推恩,并多措并举有力制衡皇室宗亲、功贵王侯,不断增强执政实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淮南王刘长造反事败,当斩首,改为发配,所辖之地后来一分为三给他的三个被封王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造反事败自杀,赦免了其他全部涉案人员,收回济北由朝廷直辖;发铜虎符和竹使符管理郡国征兵用兵,控制地方武装;敲山震虎,抑制丞相周勃权势;装糊涂,对吴王刘濞称病不朝,赐予几杖;动之以情,将军张武受贿事发,反而拨给御府金钱使其惭愧。兵不血刃统江山,善待已自称“武帝”的南越王尉佗的家人,尉佗感动而自愿称臣。当然,对不“遵旨自杀”的草菅人命的舅舅薄昭,派人到他家里设起灵堂每天哭丧,搞得他不死都不行的做法,让人不寒而栗。

别看汉文帝对那些别有用心、惹是生非的功贵王侯心思缜密、见招拆招,老成持重、深不可测,可他的终极目标始终指向政治安定、社会安宁,始终指向民众富裕、国家富强。


吾心深处是苍生


帝国制从嬴政统一六国起开始推行,其优越性不可逆转地逐步深入人心,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秦始皇死后就暴露弊端并导致了农民起义,大的战乱持续到刘邦登基。迫于多方面的原因,刘邦没有完全施行帝国制,而是折中地将郡县与分封并行,委任与世袭同用,弱化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自然打了折扣。刘邦这皇帝当得挺累的,几乎是不停息地亲自平乱。吕后也挺累的,几乎是不停息地主导折腾。国家需要安定,人民需要安宁,历史正在呼唤帝国展现出新的别样的精彩。

这种呼唤,这个重任,与刘恒在边疆代地十几年治理经历中的思考和总结,基本形成的“以孝为先、德惠天下,农为根本、民富国强”的理念,在汉王朝偌大的舞台上不期而至地契合,并春风化雨般不断舒展开来。

在有力制衡功贵王侯,确保政治稳定,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汉文帝教导天下从自身做起,从伺候母亲“亲尝汤药”做起,把对母亲的孝道,传导给天下每一个做儿子的。他的美德感化当时的士庶官民纷纷仿效,一时间孝悌仁爱成为社会上普遍的道德风气,战争导致的匪盗横行的局面无声化解,犯罪率迅速下降,为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环境,他也因此走进《二十四孝》这个“普德”读本。在位期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汉文帝孝悌仁爱,清廉高洁,引领社会风尚,为天下人所诚服,其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在封建帝王中绝无仅有。

“农,天下之本”。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年亲率三公九卿,扶犁执鞭,躬耕帝籍,感受稼穑之艰,劝率天下,用实际行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曾针对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发布《议佐百姓诏》,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分别从政府和百姓两个方面反复设问,寻求症结所在。短短一页诏书,反映了汉文帝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焦虑,也表达了他关心民瘼的迫切心情。

汉文帝认为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皇帝的明智之举,“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他废除了“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改为处以笞刑杖刑;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将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废除进出关要出示证件的法令;救济贫困鳏寡孤独,补助八十岁以上老人和九岁以下孤儿;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促进农民的副业生产发展,促进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这个自小就与匈奴打起交道的皇帝,当然知道对匈奴“守势有余、攻势不足”的现状,知道经济发展对军事实力的重要意义。他不断加强骑兵建设,亲自训练军队,坚持以守为主、来犯必逐;尽管有时义愤填膺,但仍然冷静克制,同时密切边境沟通和联系,努力保障边疆老百姓的安宁。

在位二十三年,汉文帝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国家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一个庞大的帝国,一个古老的族群,如红日喷薄而出,卓然升腾起来。


关于贾生及鬼神


认识贾谊,是从学习《过秦论》开始的,文采飞扬、气势宏阔,远见卓识、论理精辟,一个让人仰慕的青年才俊。司马迁把他和那个真委屈、最委屈的屈原合写《屈原贾生列传》,可见其对贾谊的肯定、同情和感慨,“宣室访逐臣”之事在此文中也有记叙,加之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多愁善感、甚为郁闷,让人觉得汉文帝好像真的不识才用才,觉得贾谊好像真的很委屈。

其实司马迁也在《孝文帝本纪》中深情倾注、细腻表达对汉文帝的敬仰,并盛赞“德至盛也”。汉文帝爱才惜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有自己独到而有效的用人观,这是出现“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在重用张苍、灌婴等老臣的同时,曾两次下诏进行特科察举,专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一批才能杰出者如张释之、晁错、周亚夫等脱颖而出,成为国之栋梁,贾谊也在其中。

贾谊确实有才。凭几篇策论几场答辩,一年之中三次超迁,官至太中大夫,并欲任之为公卿。三公九卿,权重位高,汉朝立国至文帝时只有开国元勋才能担任的,可见汉文帝对贾谊的知遇之恩。其被疏远期间,先任长沙王少傅,三年后又召回长安,任文帝最喜欢的儿子梁怀王太傅,足见对其忠诚和才华的充分信任。即使是梁怀王死后,因无后而梁国本应除国,贾谊建议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加强以拱卫京都,颇具战略意义,汉文帝一如既往予以统筹采纳。没有位列公卿,仍然受到重视,历经宦海浮沉的王安石作诗“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以自己的体验,坦言贾谊是幸遇恩宠而非怀才不遇。

一度疏远贾谊,是因其主张的政制改革,触犯了一些当权大臣的利益,遭到合力排挤。站在皇帝的角度,实施政治主张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对某些正确的主张,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就不能施行,否则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祸端;一些特殊的主张在施行前甚至不可露半点口风,更不必说“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泄露天机。汉文帝只比贾谊大两岁,同样年轻,但已是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了,他深谙此理,况且即位之初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面对当权大臣们的责难,不得不暂作妥协,避免矛盾激化,同时保护贾谊避开锋芒、再行磨砺、蓄势以待。疏远贾谊既是权宜之策,更是长远之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唐初那个同样了不起的青年才俊王勃是个“达人”,就看得清楚、深刻。

但是,贾谊就不这样认为。他没有深入分析不被采纳的主客观方面尤其是主观方面存在的原因,也没有设身处地为皇帝考虑实施的风险性、可行性,甚至把皇帝对他的理解、包容和关怀抛到九霄云外,一味孤影自怜、怨天尤人。一些人不明就里,也跟着叫屈,殊不知这是缺乏大局意识和开阔胸襟,不谙世事、自恃才高,不懂存身立命之道的表现,个人性格的缺陷和修为的不足也就明显暴露出来。毛主席曾作《七绝·贾谊》,用“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对其英年早逝、郁郁而终表示痛惜的同时,也指出他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人处世,不讲格局、不懂权变、不会通达是犯忌的,何况面对的是高高在上、万民敬仰的皇帝,苏轼评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可谓客观公正。

皇帝作为天子,是上天与万民沟通的连接线,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其肩负的神圣使命,正大光明、无可非议。汉文帝不例外,李商隐所处时代的皇帝也不例外。从李商隐写《贾生》选取的场景看,皇帝刚从祭祀典礼上回来,情浸虚无世界,就热情接待一个“逐臣”,探究一下鬼神的本源问题,完全在情理之中。何况汉文帝曾下诏,祠官在祭祀祈祷时,禁止为他个人祈福。以个例而得出文帝不知用人、不理政事的结论,虽然只说“问”鬼神而没有说“信”鬼神,虽然是嘲讽现实,但未免有失公允和厚道。

毋庸讳言,曾有一小段时间汉文帝对方士、望气之士感兴趣,那是贾谊死后好几年的事了。文帝十五年前后,汉文帝曾因丞相张苍与鲁人方士公孙臣就“五德循环”之争而信公孙臣,相信望气之士赵人新垣平为求富贵编造的谎言。但是,文帝十七年新垣平的骗术被戳穿后,汉文帝大发雷霆、怒不可遏,对其“夷三族”。《史记》记载的汉文帝对涉及个案的惩处中,新垣平是最重的,也是唯一的。此后,他不再相信方士、望气之类无聊的人和事。这段插曲,无损圣明。

汉文帝临死时在遗诏中嘱咐,“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要求对自己的墓地“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凿穴不起垄;要求对自己薄葬,简化各项礼仪,尽最大可能节省人财物力;要求把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部遣送回家。那纸遗诏,襟怀坦荡、沉甸厚重,饱含着穿越时空的温暖,体现了汉文帝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死观,尤其体现他慎终如始的殷殷恤民之情、拳拳爱民之心。如果李商隐《贾生》中所写的“鬼神”是指长生不老、巫师邪教等妖言惑众的迷信,那么,为泄私愤拿汉文帝说事,就有妄议抹黑之嫌了。

当然,皇帝任人评说,评说也任人评说。“可怜”的“不问苍生问鬼神”,对于历史深处孤独的汉文帝:我已无我,无愧苍生!

霸陵无言,霸水汤汤……

也许,这是最好的回应。作者  邹军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杨杰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杨杰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