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华诞,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㉞|我的城市我的家(朱汉)

 2021-03-29 17: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大药山耸立在我家背后,成了我只敢仰望、不敢攀登的靠山。然而大药山对我们特别吝啬,它的脚下和头顶都可以生长茂密的各种树,唯独我们这里只长草不长树。于是,草就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生存依靠。别的不说,盖房子是绝对少不了草的。

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用一种叫墙板的木板夹住泥巴夯筑而成的。墙夯筑成后,在上面横放若干圆木,再加些椽子,铺上茅草作顶即可居住。这就是所谓的茅草房。由于人口的增长,隔不了几年就有人建新房或更换腐烂的屋顶,草也就不够用了。于是大家就换用麦秆或燕麦草作屋顶。这两样东西不经腐,几乎是一年换一次,实在是劳民伤财,苦不堪言。
这种房子,实在是难住。高寒山区缺少木材作燃料,大多用松毛作燃料。松毛烟雾大,生火时满屋烟雾沉沉,熏得人直流泪。家庭主妇的眼睛总是红红的,而且特别怕见光,就是被烟熏的。在这种房里,人常常是边揉眼边咳嗽。让人尴尬的还有,一家人正津津有味地吃饭,而一阵风吹过,头顶飘下阵阵灰尘,直落菜碗中,扫兴到底了。
我们这里的姑娘特别喜欢嫁到山下面的坝区。她们的理由是坝区住的是瓦房,有厨房,通风好,火烟不会熏人,身上也没有烟臭味。
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全部包产到户,政府鼓励发家致富,让大家争当万元户。陆大叔家率先开了小商店,建起了村中最高大的瓦房。他家被评为全村第一个万元户,他出席了巧家县政府召开的表彰大会,除了奖牌之外,奖品是一个大锑盆和一把铝质的八磅烧水壶。大家见了,最羡慕的不是陆大叔高悬在神龛旁的奖牌,而是那两样奖品。这两样东西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渐渐地,村里有了电影队,看电影的机会多了。当时的电影多属北影产的,片头都是光芒四射的天安门城楼正面。有人就说,陆大叔的大瓦房没有电影上这个房子漂亮。
1981年,巧家县有了正式的汽车客运站。客运站建在北门口。北门口是巧家县人流最大的地方。
当时县里最热闹的街是平正街,是巧家的主街道。人们心目中最喜爱的百货大楼就在平正街。它的旁边是红旗旅社,也是巧家人引以为荣的地方。住一晚上红旗旅社,犹如我们现在住五星级酒店一样让人自豪。红旗旅社的旁边是新华书店,是我们一帮穷小子最爱光顾的地方,每天午休时都想去逛一逛。平正街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齐全,是我们最饱眼福的地方。
1984年10月,我从部队退伍回家,回到巧家县城,看到有了宽阔的新华路。街的两旁种着缅桂,时而飘来缅桂花的芳香。除了干净整洁的路,沿路有了些五六层高的砖混楼房。
后来,新华路的房子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就成了巧家县的主街道,而平正街黯然隐去。每天下午,新华路可谓车水马龙,电影院、录像厅、咖啡屋、舞厅等样样都挤到了新华路。当年的新华路就是巧家人的“十里洋场”,红男倩女不去新华路走走游游,似乎都没了劲。
后来,电影院由原来的人民会场迁到了新华路的北段。电影院是现代型的,可以看立体电影,更增添了新华路的人气,新华路似乎更加繁华,加之电影院顶层开了露天舞厅,更加热闹,新华路渐渐成了不夜街。
1988年冬,我正式定居县城东郊。这里是鲁木得古城的核心区,人流非常密集。我家的院门正对着进城的迤博路。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巧家县开展了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那时候,巧家县城由最初的0.5平方公里,已经扩大到了1.5平方公里,翻了三倍。
2001年,长2000米、宽40米的堂琅大道建成,巧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横”的城市格局,还打通了红卫街、新华路。县粮食局正处在红卫街的西端,为了抢占商机,就建了粮贸大厦。这栋建筑是当时巧家的地标建筑,器宇轩昂,巧家人看了都赞叹不已,暗下也在赞叹巧家县也有了这样气派的建筑。
堂琅大道上的高层而气派的建筑越来越多,而且一建就是一大片。一个个小区就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不知不觉间老城几乎被小区包围了。
我的城市我的家,除了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外,还有县城后面的玉屏山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县城的前面是金沙江上最大的高峡平湖。百年梦想,今朝圆梦,湖滨城市、山水巧家,就是我的家!

(朱汉/文 图片来自网络)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刘静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刘静涛
标签 >> 公益 百年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