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华诞,唱响百年”征文作品选㉚|种子与土壤 (杨治钊)

 2021-03-29 16: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员只有50余人,而如今拥有9000余万人。从小发展到大,能有什么样的奥秘?早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从容走向绞刑架英勇就义前,对敌人的慷慨陈词中,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声音,几十年来,不仅没有像电光石火那样烟消云散,而是越来越铿锵有力、响彻云霄、激荡人心,化作了蹉跎岁月里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预言。100年前,50多粒种子从日暮途穷、病病歪歪的旧社会中破土而出;如今,9000多万颗果实已经布满除旧布新、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大地,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中国共产党气势恢宏的史诗,演绎出百年辉煌。

那一粒粒红花种子播种在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声中,能听到萌动发芽的声音;在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人的无畏身影中,能看到顽强生长的镜头;从“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护士的豪迈誓言中,能感受到竿头日上的力量;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的“红手印”里,在深圳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的声音中,在王瑛、李保国、杨善洲、邹碧华、罗阳、郑德荣、孔繁森等许许多多英模身上,能触碰发扬蹈厉的重生……

那些共产党人,并没有三头六臂,看起来并不起眼,普普通通的,为何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最关键的是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00年间,红花种子从土壤里面生长出来,虽然历经血雨腥风,几经风吹雨淋,却绝处逢生、拔节生长、拔地而起,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它的生长。先是幼苗,尔后长成参天大树,不断充满生机而彰显勃勃的活力。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红花种子纯洁,更在于根基在土壤里面扎得牢。

党员如同纯洁的种子,群众如同广阔的土壤。100年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种子从幼芽成长为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从独木幼林发展为成片森林的一幅幅恢宏场景,靠的就是人民群众这块土壤。人民群众,就像土壤那样保护了种子,用小米与乳汁哺育了共产党人,就像土壤那样培育了种子。人民群众在和平时期用创造精神催生和投入一系列改革开放实践,就像土壤支持种子生长,融入与依靠土壤,种子找到了成长之源和发育之本。“叠叶与高节,俱从土壤生。”假如没有人民群众这块土壤,种子是不可能长成为参天大树的。

种子对土壤的依赖如日月丽天,是永恒的;种子与土壤的交融如海枯石烂,是永远的。如果把党员比喻成种子,把群众比喻成土壤,那么党的基层组织就如同盘错于地下的发达根系,源源不断地从大地获得滋养,又用理想信念和火热实践凝聚种子和土壤的力量。从脱贫攻坚等关键时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火车头”,到日常生活中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从抗击新冠肺炎等疫情中逆行的“主心骨”,到洪灾、旱灾、地震等灾害中冲不烂、旱不灭、震不垮的战斗堡垒,无不展现出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美好景象。

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皮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在对观往知来的希望与期待中,每一名共产党员都不敢妄自菲薄,或者骄傲自满,而是以更加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这依然需要像种子那样须臾不可偷懒与懈怠,扎根在人民群众这块土壤里,春花秋实,并且反哺土壤。一粒种子只要是纯洁的,并努力在土壤里扎根向上生长,总会有收获的。

作者:杨治钊

审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刘静涛
责任编辑:陈允琪
标签 >> 文学 文化 百年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