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靠新奋斗开启新征程

 2021-03-16 21: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作出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有着深刻的理论蕴含和实践逻辑,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点上统筹思考和稳妥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一论断明确指出,实现全面脱贫的接续任务是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激励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走向新生活、靠新奋斗开启新征程。

“是”与“不是”的理论蕴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脱贫攻坚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擂响了摆脱贫困的时代战鼓,开启并稳步推进了脱贫攻坚历史性工程。脱贫攻坚始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控辍保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充分体现了“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让现有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既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贯践行。纵观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始终是惠及全体人民,脱贫攻坚是历史进程中“补齐短板”的新时代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脱贫攻坚历史性工程重在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迈向小康路上的各种障碍,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保障,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正如《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所述:“群众的发展是不能命令的。这种发展受到群众生活条件的发展的制约,因而是逐步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对群众发展历史阶段性的深刻把握,更是对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基本贫情的理性研判。综合考察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具体指标,无不聚焦改善贫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从需求理论分析,脱贫攻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解决日常吃穿、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短板,也就是全面保障生活和实现再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这属于“生存需要”。诗圣杜甫所吟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现代语境下以“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政策,极大改善了贫困人口的居住、生活条件,这属于“温饱阶段”对生存条件的基本改善。村出列、县摘帽所涉及的诸如“村村通动力电”“通广播电视信号”“通硬化公路”等指标,则是集中解决了贫困人口在外出务工、创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户脱贫所涉及的“义务教育有保障”更是具象化到每一个贫困人口所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基础条件。这些是在迈向小康道路上贫困人口“生存需要”基础上的“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前我们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对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而言,脱贫攻坚绝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是”与“不是”的科学论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遵循及创新。

“新生活”与“新奋斗”的实践逻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彻底的革命精神,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以建立“新世界”建设“新中国”为革命理想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贯彻了“苟日新,日日新”的求新求变求发展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求“新”是新时代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定位、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对全面小康目标增添了新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也是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美好“新生活”的铮铮誓言,也正在从国家政策层面落实落细为各项创新举措,成为新时代的“新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进程,接续之路是乡村振兴之路。摆脱绝对贫困的人民,也将在新的生活条件基础上开启新生活、呈现新气象。脱贫攻坚重在“补齐短板”,乡村振兴则是“全面振兴”,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的是渐进发展的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在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全方面资源与条件保障,进而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短板”后,乡村振兴重在激发乡村发展的各个“长板”,逐步实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项国家战略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完成全面脱贫的各项工作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谋划长远,用“新奋斗”踏上“新征程”迎接美好“新生活”的到来。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步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历史任务,将如期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仍需久久为功。一要满载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向往,这里的“新”不仅仅是指经过脱贫攻坚改善了生活条件,物质世界“焕然一新”;更是激发内生动力,精神世界“面目一新”。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人民群众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和拓展。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在“衔接”上下功夫。首先是明确衔接目标,从“摆脱贫困”转向“共同致富”。乡村振兴着眼于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从每一个个体的脱贫实现走向共同富裕;其次是要创新衔接机制,从“缺哪儿补哪儿”转向“多元协同”。脱贫攻坚构建起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这为贫困地区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平台依托;再次,要集聚衔接要素,从“点”转向到“面”。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东西部协作扶贫、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要实现各自“根据地”成片发展,形成政策、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集聚和统筹协调,进而更加精准流向各个地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等实际需求。二要砥砺新征程新奋斗,勇敢迈向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是新时代“新奋斗”的根本道路。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发展将跃上新台阶,我国也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肇始“新奋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统筹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问题,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的重要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论述脱贫攻坚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既是对美好生活的良好希冀,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脱贫攻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绝不是“终点”,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全新“起点”,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引新征程。脱贫攻坚历史性进程终将告一段落,乡村振兴已在全面部署。在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时刻,尽管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诸多挑战,我们党将始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步履不停,始终永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始终焕发新时代革命者的求新精神,不断奋进新时代!

(作者系东华大学派驻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董晓光 


审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