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红色·走进赤水⑧丨守护源头35公里的青山绿水

 2020-08-16 15: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赤水源镇赤水河源头保护纪实

8月13日,初秋的镇雄,一场大雨过后,清翠连绵的群山格外清新多姿。三省四市的媒体记者在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一个叫滮水岩的地方,开启了艰辛而愉快的赤水河流域行程之旅。

两股清泉飞溅而下的地方就是全长523公里的赤水河的源头,而该河流在赤水源镇境内流程35公里。近年来,赤水源镇党委政府坚持守护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人居环境保护到绿色生态修复,都在积极而为,只为守护这条滋养沿河两岸600多万人民群众的“母亲河”。

据介绍,赤水源镇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板桥镇,因确定了此水源为赤水河的源头后,方改为此名。

近些年来,历届镇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来抓,但保护母亲河,究竟种什么?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调查后,确定了以发展方竹为支柱产业的基本方略。于是,全面拉开了种植方竹的序幕。

在长槽村民小组,记者看到,沿河两岸的坡地上,全部种满了方竹,高的已经长到了近一米,低的也有四五十厘米,长势十分喜人。

从2016年起,镇党委政府紧紧依靠退耕还林政策,以政府补贴苗木的形式动员赤水河沿岸的村民种植方竹。3年多时间,全镇已经种植方竹2.5万亩,覆盖全镇4100户18200人。

“方竹笋具有‘笋中之王’的美誉,发展方竹既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为群众增加收益。种植竹苗后,政府采取5年3次验收合格后,按500元、300元、400元的标准,分3次,每亩120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发放补贴给群众。初步估计,到2025年,全镇的方竹基本达到丰产,按亩产300至500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3000至5000元,从而保证了群众退耕后有稳定的收益,生产周期为70至80年,确保退耕不返贫。”镇长陈健介绍道。

为了保护“母亲河”,村民们改变了种植、养殖方式,以前村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为主,由于使用化肥、农家肥、农药,导致土壤盐碱化,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改成种植方竹后,村民仅使用少量的有机肥,对水源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云、贵、川三省联谊会议达成的共识,贵州境内的酒企捐赠2400万元资金,帮助镇雄县赤水河流域建设生态公益林。目前,共建设省级公益林5.2万亩,杨善洲纪念林400亩,极大地改善了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为了发展绿色生态经济,银厂村集体经济也坚持以绿色生态为主,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黄荆等中药材基地2013亩、蔬菜基地1500亩。以流转土地或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建设,两个基地每年可实现8至10万元和5万元的效益分红。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可以实现就近务工,领取务工薪金和土地流转金、股金分红等收益。

在人居环境上,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以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积极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开展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全镇水冲式卫生间加3格式化粪池改造,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的人畜粪便排污问题。

在长效治理方面,该镇紧紧依靠全镇的43名公益性岗位,招聘了有责任心的村民来担任护河员,平均每人管护0.8公里的河域,采取常态化的护河行动,主要负责巡河检查,捡拾垃圾,监督乱砍滥伐、肆意放牧等行为发生,不但治理了环境污染,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森林生态。

镇雄,是全国闻名的人口大县,如何改善流域的水源污染,党委政府可谓下够了决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确在流域一定范围内,群众养殖全部实行圈养;沿河流域禁止开办大型养殖场,也不得开办污染水体的小作坊等;对于已经开办的加工厂,实行限期关停。

近些年来,全镇关停了石材加工厂、小水晶加工厂等共计40余家;关停了在全县都有名气的板桥炼铁厂,也关停了占地100余亩的化肥加工厂……

同时,该镇还争取项目资金2900万元,启动了赤水河流域几个集镇的污水处理项目,预计在今年10月底竣工,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争取以工代赈河堤建设项目和环保河堤治理项目,共计投资2030万元资金,对镇内的河堤进行改造,今年7月已经正式启动,预计9月底全面竣工。

三代人居住在赤水源头附近,现年36岁的余晖说起这些变化深有感触:“近年来,政府倡导退耕还林、还竹,发展生态产业,我家已经种植7亩方竹,下步还打算再种植点油茶。党委政府带领我们改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水源干净了,我儿子的牙齿都比我的白了。”父子俩笑着露出的牙齿在阳光下的对比特别明显。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彭念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彭念敏
标签 >> 赤水源 环保督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