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帮公式沟的变迁

 2020-04-27 09: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我见证了镇雄县中屯镇青山村下沟村民小组的变迁。这里因迁而变、因变而安、因安而稳、因稳而乐,赢得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及领导的关注,他们多次到下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调研指导或参观考察。

从镇雄县城出发,途经中屯镇走到青山村集镇口,左边有一个路口,从这个路口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风貌统一、黃墙青瓦的别墅群,黃色的墙体被清洁的院坝和各色花卉映衬得精神十足。院坝口有一棵百年大树,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保护着在树下亭子里摆龙门阵并做着针线活的农村妇女,还有在亭子周围嬉戏的孩子。这就构成了下沟最简单的幸福生活场景。大树对面是下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党员活动室兼会议室,下沟村民小组的重大决定或决策一般就在这里形成。

这里居住着下沟村小民组搬迁来的50户200多人,其中23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余的是随迁户,人们习惯地把这里直接叫下沟,这里承载着下沟因迁而变的经历和经验。

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上、下沟原名嘎帮公式沟(彝语,谐音),是什么意思不清楚。嘎帮公式沟躲在一个大老林里,溪水清澈蜿蜒,塘水涟漪荡漾、波光粼粼,四周林深树壮,草药奇特,白昼鸟语花香,夜间蛙声起伏,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100多年前,成氏老祖宗因为得罪人过不下日子跑到这里来躲避,成为这里成氏的一世祖,开始繁衍生息,至今已有7代人。为便于呼叫和记忆,嘎帮公式沟被简称为上、下沟,后来直接被村委会划分为上沟村民小组和下沟村民小组。

据村里人回忆,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开垦逐年不断,从沟底一直到山顶都种上庄稼,祖祖辈辈靠人背马驮、刀耕火种维持生计,逐渐沦为青山村最贫穷的地方。随着风吹日晒、雨雪剥蚀,再加上人们就近在岩头或沟边开山炸石修房子,导致这里演变成隐藏地质灾害的夹皮沟。随着时光流失,下沟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差,日子越过越穷,年轻人连找个媳妇都难,稍微有点出息的到外边去找一个带回来,要不了多久都要跑掉。到21世纪初,地处偏僻、土地贫瘠、积贫积弱的下沟村民小组陷入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

2016年,青山村被确定为脱贫出列的村,下沟村民小组则成为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成为下沟人的福音。

没有政策的时候,下沟人做梦都希望脱离苦海,但真正喊搬的时候,要不要搬却一度成为下沟村民非常纠结的心事——搬走后这地怎么种?搬到集镇后这猪、牛关到哪里?搬走后这住惯了的房子被拆掉好可惜!搬到集镇后不会做生意靠啥子生活?通过反复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党委、政府的后扶措施,加上搬迁安置点的位置靠近村集镇,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新房户型设计先进,下沟人慢慢接受了“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

下沟人搬迁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绝大多数坡地退耕还林,仅剩下几十亩耕地种庄稼,大部分劳动力从刀耕火种中解放出来,有3个年龄偏大或情况特殊不便出门的安排做保洁员、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查员,其余有劳动力的服从政府组织到浙江、广东、福建、昆明等地务工。据下沟村民小组组长成忠信介绍,目前下沟有近百人在外务工,占总人口的一半,每家至少有一人务工。其中有5人承包工程当老板、部分人靠一技之长做技工、多数人靠劳动力做小工,承包工程的一年能挣几十万元,有一技之长的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做小工的一年也能挣三四万元,人均年收入高出脱贫标准很多,有20来家人已经买起了小轿车或微型车,大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搬到安置点后,经过思想引领、操家理务培训,大家都变得讲卫生、爱干净,热情厚道。走进成联赞家,迎面的墙壁上端挂着习总书记像,成联赞的老伴正坐在沙发上,一边做鞋垫,一边听电视新闻。看到有客人进屋,马上站起身来迎接,招呼客人到沙发上坐,随手递上早就准备好的香烟或瓜子,给人热情厚道的感觉。和其他人家一样,你可以随便参观,从客厅到厨房、卫生间、卧室,家具、餐具、垃圾桶等,样样洗得干干净净、摆得规规整整。去过她家的人都会感叹:“比好多城里人家还讲究!”

一时间,下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程成了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以及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到这里检查指导或参观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这才是真正搬得来、稳得住、过得好、能致富的典型。

目前,上嘎帮公式沟还居住着几十户人,一条已经硬化了的村组公路沿沟直达,村民安居乐业,其中有身家过亿的老板。下嘎帮公式沟的村民全部迁到下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要不了几年,下嘎帮公式沟退耕还林的经济林和饲草等植被将逐步长成林原,恢复原来山清水秀的景象。

(作者:吴长宽


审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殷国庆
责任编辑:崔鹏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