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初探

 2020-04-22 09: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国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脱贫攻坚中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一项富民政策。无数实践证明,实施产业扶贫是最有效、速度快、防止返贫的最佳脱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实质是农民因为生态脆弱易破坏或贫穷,迁移至新的城镇或者聚集点,重新组织生产、生活活动,使迁出地生态区得以恢复、贫穷得以解除的行为。迁出区域主要为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贫困地区。从主要致贫因素看,是迁出区的生态十分脆弱。因此,安置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优于迁出区,才能有效确保搬迁居民正常开展生产、生活。深化后续产业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与防止返贫的重要支撑。

昭通市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96.4%,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72人,道路崎岖出行难、医疗滞后看病难、居住分散办学难、产业弱小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变难,意味着这些地方的群众唯有搬迁才能脱贫。在昭通市精准锁定的8.44万户36.24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行政村整体搬迁的有3个、自然村整村搬迁的达494个。91%搬迁到中心城区和县城,9%留在集镇,建设集中安置区达28个。其中万人以上规模8个、4万人左右规模两个、跨县安置人数达7.69万人,相当于新建8个集镇、两座中等县城。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帮助解决了住房问题后,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成为脱贫的难点和重点,而后续产业的规划和建设就是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要脱贫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支撑。

一、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全国最大的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中昭通就占了3个。其中,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是全国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承接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0197户43991人。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承接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8322户35585人,其中: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7570户32347人,同步搬迁户752户3238人。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发展才有出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安置区管委会狠抓产业促就业、通过就业稳脱贫。

一是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和“资产变股权、集体有股份、农民有收益”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进陕西海升、江夏吉之汇、广东粤旺等龙头企业和利用恒大集团援建项目,建设蔬菜大棚10000个,建成水果胡萝卜基地2000亩、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15000亩,提供就业岗位21000余个,并通过产业资金投入,实现贫困群众固定收益和效益分红。

二是统筹建设扶贫车间。为全球视频巨头海康威视配套的东莞立时电子,在昭通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已经设立了49个扶贫车间。卯家湾安置区规划建设扶贫车间6万平方米,引进湖南邵东等8家箱包企业入驻,在原入驻理世、中润、大成、正光、泰昌5家企业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0.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粤旺食用菌产业项目,建成和昇隆电子配件加工、鑫喜莱藤编、缝纫加工3个扶贫车间。与望家欢农产品集团达成运营主体协议。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规划建设了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利用安置房底商铺面积建扶贫车间5.4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引进立时、韩升元、讯尔、合众联通、亚捷等劳动密集型电子生产企业,并依托云南海鑫铝业水电铝项目,共吸纳就业务工5000人,使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和商业面积的固定收益回报。再就是因事设岗。瞄准“零就业”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708个,实现搬迁群众人人有事做,绝不让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游离于务工就业之外。

三是大力实施劳务输出。有关资料显示:昭通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61万人,已实现就业84.13万人,就业率83.62%;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3.34万人,实现就业11.9万人,就业率89.21%。市、县、乡三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与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省进行联系沟通,大量劳动力输出到沿海地区。今年春节过后,靖安安置区、卯家湾安置区等地通过开展网络招聘、提供免费体检、落实专车接送等措施,全力帮助有意愿外出的劳动力及早返岗复工和实现就业增收,确保将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扶贫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是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昭通市坚持“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思路,借鉴烟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上昭通低纬度高海拔、立体多样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马铃薯、苹果、天麻、花椒、竹子、生猪肉牛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昭通是世界上马铃薯生长最适宜区、世界天麻原产地、中国南方最大优质苹果基地、中国最大的筇竹基地,昭通金江花椒声名远播,还是冷凉蔬菜、白魔芋、半边红李子、猕猴桃的优质种植区域。为易地搬迁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在靖安新区引进陕西海升集团、江夏吉之汇、广东亿利等3家龙头企业,与昭阳区农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万亩蔬菜基地;在卯家湾安置区粤旺食用菌基地,易迁农户可通过租用大棚种植食用菌,每户租种一个大棚。通过陕西海升集团与鲁甸农投公司合作完成建设3000亩苹果示范园;昭通远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文屏镇普芝噜村建设的1260亩苹果示范园已完成;同时,由恒大集团出资在卯家湾片区建设万亩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入股和务工的方式增加迁入户的收益。

五是探索提高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为确保卯家湾安置区有就业意愿的易迁劳动力充分就业,卯家湾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在每个社区配备一名就业信息员,精准就业信息台账,建立易迁劳动力档案;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劳务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吸纳就业,帮助易迁群众自主创业,打通多元化就业渠道;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及时推送就业岗位、强化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易迁劳动力充分就业。

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4个民族624.89万人,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市11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2018年底未脱贫58.83万人占了全国的3.5%、全省的32.5%,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也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地区占30%,土地石漠化程度达15%,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6%,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且地瘦天寒,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昭通市深度贫困最真实的写照。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贫困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61.99%,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20.2%。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素质型贫困突出,产业扶贫任务繁重。

一是搬迁点后续产业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近年来各级政府、驻村工作队员、挂钩帮扶单位的职工共同关注点主要是精准识别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动员,开展搬迁安置点的选址修建。2019年底对靖安新区、卯家湾安置区这两处三四万人的安置区主要是摇号分房、帮助搬迁户搬迁入住。产业在按规划进行实施,但因为人未到位,房子正在修建,安置区周边的农业园、工业园、产业园、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和完善中,安置区大多数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带动易地搬迁农户脱贫效果还不太明显。

二是易地搬迁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专业技能缺乏。易地搬迁农户在搬迁前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业,以一家一户分散的种养方式为主,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方式,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于从事现代农业的技能更是缺乏。许多贫困群众对工厂生产更是一无所知,搬迁后工业园区建成吸引了沿海的一些工厂到搬迁点建立扶贫车间,有些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外出打工的人就可以就近进厂上班,但是许多人都缺乏专业技能。贫困户到易地搬迁新区后,面临的上班方式和以前也是不一样的。新区的工业车间、农业产业园都是公司制,企业的生产必须讲求效益。如现代农业基地,就必须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来进行,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这就和以前在老家时种地广种薄收、不计成本的种植方式差别较大。

三是易地搬迁农户收入渠道不多且数量有限。搬迁后易地搬迁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两个途径,一是打工带来的收入,通过本地务工或外出务工带来生活来源。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农户基本上都去了浙江、广东等地打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但是由于易地搬迁农户自身的素质较低,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带来的收入普遍不高;有些因为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照顾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易地搬迁农户,就近进入扶贫车间、产业园,但是由于迁入地就业形势严峻,薪资水平低,易地搬迁农户的收入也很有限。二是社会保障,年龄较大的易地搬迁农户失去了土地,并且在搬迁后没有能力外出务工,只能依靠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当然易地搬迁农户的收入对于脱贫没有问题,但是要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还要加倍努力。

四是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且效益不好。实施易地搬迁本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农民所拥有的土地都较为分散且可利用的耕地较少,土地流转的不太多,有的退耕还林、有的请人代种,易地搬迁的农户对于土地所获得的收入比搬迁前有所减少。

五是对易地搬迁安置区农产品的销售设想得多而真正落实还有差距。安置区产业发展起来了,产品数量增多,加之产业趋同,人们不得不关注市场。对昭通的高原特色农业达到一定的量后,会不会出现卖难问题,形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思考得还不多。目前,因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注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对产品的销售却重视不够。

三、深化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发展产业,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更能增加人民收入。要想实现脱贫就必须发展产业,没有产业的脱贫是不稳固的。易地搬迁的首要任务是使贫困户从原居住地搬迁出去,远离恶劣的生态环境,而核心任务是使移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这就需要以后续产业为支撑,通过发展后续产业,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一)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1.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支持

一是加大对安置区的产业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特色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园区的发展,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移民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支持,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原料供给基地提供适当的投资补贴。二是积极引导移民、鼓励移民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商贸物流”“餐饮”“民宿”等方面的创业活动,并给予他们资金的扶持和政策性优惠;加大财政援助力度。

2.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生产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在靖安和卯家湾安置点引入的农业企业都是按现代农业的标准来打造。无论是海升集团的胡萝卜基地还是恒大集团投资的蔬菜基地都是利用机械化耕作、科学管理、良种良法种植、按照设施农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3.充分利用好扶贫车间

把“扶贫车间”作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组织企业下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参与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使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扶贫车间可以建成厂房式“扶贫车间”、居家式“扶贫车间”、合作社式“扶贫车间”。政府应培育、扶持和引进辐射带动强、就业岗位多、成长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企业,增强本区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实现搬迁对象长期稳定就业。

4.将安置区打造成旅游景点

旅游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一系列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安置点搬迁户发展产业提供市场空间。目前,无论是靖安新区还是卯家湾安置区人口达数万,相当于建了两座新县城。根据昭通市发展规划中的一城三区建设,靖安和卯家湾都有各自的亮点,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都会吸引人们去参观学习、旅游观光,农事体验。这就要求把安置区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同时注意把安置区建成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感党恩、记党情教育基地。

(二)加大对易地搬迁人员的就业培训

一是积极组织和委托企业、高校培训的模式,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专业性强、市场需求大的技能培训,为安置区培养后续发展的储备劳动力;二是组织政府主导、市场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科学选择培训的内容,保证每户至少一人掌握现代工作的技能,为家庭人力资本的提升提供条件;三是结合安置区周边产业的特点,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培训,使他们所掌握的技能更具有实用价值,让易地搬迁农户在安置区周边就能谋一个合适的工作,实现劳动力本地就业。四是加大对易地搬迁农户创业扶持力度,对有条件的易地搬迁农户进行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龙头企业家宣讲和政府积极引导的方式,使易地搬迁农户转变观念积极创业,为安置区的后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巩固和拓宽移民收入渠道

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最担心的就是就业收入问题。有稳定收入来源,才能让他们留得下来、住得放心、过得开心。靖安安置区和卯家湾安置区都是采取引导外出务工转移一批、工业园区安置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等就业措施确保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四)盘活农户迁出地的土地

1.对易地搬迁农户迁出地的土地应给予政策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对易地搬迁农户的政策引导,使易地搬迁农户能够盘活土地,将土地进行流转,鼓励搬迁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采取租赁、转包、让包 、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就地发展;二是加大对易地搬迁农户迁出地的农业开发,将易地搬迁农户原有土地进行合理利用,通过种植经济林、中药材等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易地搬迁农户原居住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和房屋建造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相结合,使移民能从中获得收益。

2.创新土地使用方式

一是优化产业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易地搬迁农户将农地产权按市场价值入股到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使易地搬迁农户的土地产权形式更加多元化,鼓励易地搬迁农户土地向股份制转变;二是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

(五) 倡导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以全社会的消费需求来拉动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为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市场和销路,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在生产端,一是做好农特产品生产工作,以便生产出更多有地方特色、受城市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二是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三是精心做好农特产品组织、上架、销售、配送和售后服务工作,提升用户体验;四是强化农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严厉打击借消费扶贫之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等行为。只有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开心,消费扶贫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在消费端,要让消费扶贫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市场行为,关键要在城市消费群体和贫困户之间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便利化、规范化的交易平台和机制。在这方面,需要城市相关部门谋划、组织、协调与实施。昭通着力发展的六大高原特色产业以及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起的现代农业产业,是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的政策。

总之,产业是安置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以产业强经济、以经济强民生,实现“换穷业”“拔穷根”。因此,发展后续产业真正抓住致贫的深层次原因,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举措,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也是贫困户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发展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讯员 黄合昌 夏月先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秦茂尧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秦茂尧
标签 >> 昭通 异地搬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