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 决胜贫困 ——昭通市全力冲刺脱贫攻坚综述

 2019-07-17 09: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69岁的杨顺高老人高兴地说。像这样搬进城里居住的村民不止杨顺高一个。2019年春节前夕,经过9个月奋战的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圆满完成33栋1865套住房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任务,1865户7144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欢天喜地搬入县城新居。

兆佳坝的变化仅只是昭通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缩影。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昭通市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昭通市各级干部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畏艰险、抢抓机遇,扛起责任、敢于担当,充分发扬铁军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以滚石上山的劲头和勇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毅力,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昂扬斗志,苦干实干、决战决胜,在巍巍乌蒙山腹地展开了一场全民参与、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大会战。

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昭通,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区)7个。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做任何事都要不忘初心,想想我们脱贫攻坚的初衷是什么?就是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从2017年3月5日到昭通上任伊始,这句话就深深地印在了市委书记杨亚林的心中。4月10日,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杨亚林在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次集中学习会上首次提出了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这个根本,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

越是艰险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133”工作思路的统领下,昭通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乌蒙扶贫先锋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探索推行“干部联系支部、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到每个贫困村都矗立着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贫困户背后都站着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确保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的组织无处不在、党员作用无处不发挥。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乌蒙铁军”,市级层面以厅级领导、驻村督导员、挂钩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5个层级力量”下沉一线,引领带动县(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干部尽锐出战,用机关沉下去带动基层动起来、实起来,用干部扎下去促进群众动起来、干起来。 

围绕“133”工作思路,市委书记杨亚林,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多次深入到全市各县(区),从乡(镇)、村(组)到田间地头,再到群众家中,察真情、看真贫,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倾听群众呼声。在密集调研走访的同时召开了一系列专题办公会议,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农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移民安置、城市建设、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等重要工作进行周密部署,为推进昭通脱贫攻坚工作指方向、想办法。全市各级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扣好精准识别“第一粒扣子”,全面精准核查了全市农村户籍、住房、教育、卫生、低保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扣好精准施策“第二粒扣子”,科学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以到人到户的精准帮扶确保户脱贫、村出列,以高质量的村村清、户户清确保整县摘帽;通过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坚决防止错退,切实提高脱贫质量;通过扣好巩固提升“第四粒扣子”,以“百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为载体,以自然村为单元,在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型示范村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全体总动员,从洗脸、穿衣、打扫卫生开始,着力改善广大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展示新村新貌。

处于深度贫困的昭通,很大一部分老百姓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居住极其分散、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成本高,生态敏感脆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昭通市下大决心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坚决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提出的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工作要求,真正抓好落实。记者了解到,仅2018年年底至2019年,全市就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口21.41万人,占云南省的54.5%。立足昭通大部分县(区)不具备县域内大规模集中安置的实际,全市统一组织实施跨县区安置7.69万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8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8个,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两个跨县区安置区人口分别达4.06万人和3.63万人。

群众搬进城,产业作支撑。在深度调研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昭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把自下而上的精准与自上而下的统筹相结合,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培育,体现立足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确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广大群众持续发展,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市围绕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的目标,在迁出地,通过集中统一流转土地与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斩断搬迁群众与迁出地的直接联系,让群众安心搬出大山;在迁入地,在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前提下,动员搬迁群众人均拿出1.5—5平方米用于扶贫车间建设和商业开发,所有权属于搬迁群众,通过集体包租或多样式分租形式获取收益。强化“一配套两支撑”,配套建设道路、学校、医院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等问题;以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公益岗位开发等为重点,广泛动员搬迁群众培训转移就业,着力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仅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规划建设了1.5万亩马铃薯基地、6000亩标准化蔬菜产业园和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规划建设了2200亩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园、3000亩现代物流园、1万亩新植苹果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和3.3万平方米扶贫车间,统筹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让产业跑出“加速度”。昭通按照全省提出的“三张牌”要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100万亩中国南方冷凉高地优质苹果基地、60万亩立足大西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260万亩优质商品马铃薯基地、360万亩竹产业基地、20万头肉牛等种植养殖、加工基地标准化建设正加速推进。此外,还成功举办了昭通苹果展销会、2018中国马铃薯大会,昭通苹果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产业支撑。如今的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传统农业正逐步实现向现代产业的革命性突破。

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从184.37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58.83万人,累计减贫125.54万人、出列贫困村508个、摘帽贫困县2个,贫困发生率从25.71%下降至12.49%,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时间节点,统筹协调推进,精力向脱贫攻坚集中、财力向脱贫攻坚倾斜、人力向脱贫攻坚转移,他们如同一个个精密咬合的齿轮,组成一台台永动的机器夜以继日轰然运转,推动脱贫攻坚进度的箭头向规划时点不断冲刺。随着一项项扶贫政策更加精准地“滴灌”到贫困村、贫困户,昭通脱贫攻坚的画面被不断刷新:新房在崛起、产业在发展、道路在延伸,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乌蒙大地上,一幅幅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