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从生产队到社区!

 2019-06-30 20: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的老家是一个曾经叫大石生产队的小山村,宛如亘古的星辰缀于乌蒙之北,在乌云般堆积的群山间,是一线闪现在鹰眼中的蓝天。

小时候,我的老家很穷。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满是老队长广播里安排下农事的沙哑声音,是打鼓的刘老爹临场指挥“锄禾日当午”的铿锵鼓点,是男人们在太平集镇酒馆如孔乙己一样喝酒的零乱醉态,是几个单身汉在吊脚楼玩长牌输赢几个硬币的耍赖吵闹,是大雨倾盆茅草房漏雨时母亲用木桶接雨水的“叮叮咚咚”……一代一代的小孩儿枕着父亲胡子上系着的熊婆婆故事入睡,伴着母亲锅盖上的包谷粑香味长大。父亲和母亲似乎都想把儿女送到外面的世界去,于是,就把直直的腰板累成弯弯的“弓”,可是,却总是射不出一支箭去。就这样,长大的孩子又变成了父亲或母亲,直直的腰板又慢慢变成一张张弯弯的“弓”。

-----
-----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老队长病了,我和父亲提着10个鸡蛋去他家中看望。老队长就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幺哥,三叔这一辈子都是吃包谷粑、包谷饭,如果有生之年一日三餐能吃上大米饭,我就满足了。”那时候我已经10岁了,我很崇拜老队长的,我私下定的目标就是当队长。但老队长却说他的生活目标是“一日三餐能有大米饭吃”,让我很茫然。

年来年往,一曲《春天的故事》终于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纷纷落地老家肥沃的土地。面对这些惠民富民的好政策,老家人重新鼓起了勤劳致富的劲头。在挥汗如雨的劳作中,家家户户的土地上种上了甘蔗、李子、桃子、苦丁茶……政府修建了水清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把乡亲们从危岩底下搬迁到水清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乡亲们住进了江南民居格调的漂亮楼房生活。

-----
-----

在新家,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等普通家用电器家家户户都有,乡亲们多年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了现实。又过了一年,水泥路面的乡村公路修到了新家,乡亲们的地里嫩绿的蔬菜、圈里肥壮的猪羊、林地里嫩生生的竹笋……都能顺着这康庄大道运送向四面八方,又从四面八方通过这康庄大道把生活必需品运回家里。小轿车不再是城里那些有钱人的“专利”,一些先富起来的乡亲也开起了小轿车。你看那乡村公路上,一辆辆载货大卡车的主人都是我的乡亲。最潇洒的要数老家那些少男少女,驾驶着摩托车在青山绿水中穿行,欢乐的笑声在天地之间飘荡。

去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又通了通信网络,老太太、老大爷要和远方的儿女说说话,只要拿出手机就能把母爱、父爱传递,千里迢迢也能满足对儿女无尽的相思。曾经,城里人一日三餐都是大米饭的生活让乡亲们好羡慕,如今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已经顿顿吃上了大米饭。大年三十一家人团聚,餐桌上最好的菜不再是那碗小葱炒豆腐,而是鸡、鸭、鱼样样都有。还有一件喜事,都快40的表弟斌,通过种甘蔗、水果、小米辣,富起来了也娶了媳妇,结束了“老光棍”的生活。

-----
-----

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去年中秋节回了一趟老家,主要是为母亲找一种叫“散血清”的草药。母亲说,让我找老队长,老队长知道这种草药。来到老队长家,我看见老队长身体依然很硬朗,“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活得有滋有味的。我问老队长:“三叔,你今年大概81岁了吧,现在一日三餐吃的啥?”老队长哈哈大笑:“我现在的生活天天都吃大米饭,每顿都有肉。现在的政策非常好,只要人勤就能致富。春天来的时候,这里的桃花、梨花、李花美得很。我们这里现在都不叫大石包生产队了,现在叫水清包社区了。”

老队长去他家房后挖了一大把“散血清”草药给我,还送给我一大块约三四公斤的腊肉,说:“幺哥,喜欢吃的话,就随时来水清包社区家里拿。”

来源:税代坤(作者供职于水富市防震减灾局)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