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8-14 10:14◆记者 朱德华 李明坤 张永宪 实习生 朱梅
鲁甸县火德红镇南筐村,位于牛栏江畔,四面环山,风光旖旎,但由于山高坡陡,干旱缺水,村民难以摆脱贫困,全村28个村民小组,6300余人,90%以上村民住的是土墙房子。“8·03”地震,如雪上加霜,成片的房屋瞬间倒塌,脆弱的村庄成为一片废墟。
抗震救灾告一段落以后,1462户村民的房屋需要恢复重建。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南筐村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昭通供电局和鲁甸县委政法委负责该村的恢复重建包保工作。抽调骨干人员,组建南筐村“八包八保”工作组,全村有固定市县乡镇和村上的包保干部19名。
自工作组进村以来,用脚步丈量灾区,用心研究恢复重建,用实际行动解决重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水、电、路,是摆在恢复重建面前的三只拦路虎。面对6000千多双无助的眼睛。19名工作队员在组长、鲁甸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罗柏军,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南筐村第一书记赵成才和南筐村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把通水、通电、通路作为恢复重建的先导工程来抓。短短一年时间,全村新修村组公路21条全长50余公里,基本做到符合通路条件的自然村全部修公路;协调解决了百草坪、易家田、刘家寨等9个村民小组通水问题;投资近千万,对南筐全村进行供电线路全面升级改造。
有了水、电、路,19名包保干部划分为7个包保小组,将市县乡村四级包保干部有机组合,形成工作合力,每个小组负责几个村民小组的重建任务。为进一步明确包保责任,每个包保干部又分别包保一个或几个村民小组,同时重点包保3户特困户。为落实责任,实行包保干部五公示,即将部门名称、包保干部照片、电话、职务、包保任务公示到村组及受灾群众家中,方便受灾群众联系,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工期倒排,将每名包保干部包保民房重建任务、启动及完成情况每月在村委会公示牌上公示2次,形成工作压力。
与此同时,工作组整合部门力量,牵头建立“八包八保”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问题清单”制度,每名包保干部通过深入受灾群众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掌握存在困难问题,形成“问题清单”,由包保工作组汇总后,镇村解决不了的,提交每月召开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通过“问题清单”和联席会议制度,既及时掌握民情,疏导群众,又有效解决了实际困难。为保障南筐村包保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协调包保部门下拨南筐村一定工作经费,如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昭通供电局、鲁甸县委政法委分别下拨工作经费7万元、3万元、3万元和4万元,让包保干部与单位工作全部脱钩,并为包保干部下村开展工作提供交通便利,及时帮助解决包保干部实际困难,确保包保干部全身心投入包保工作。同时,市委组织部、鲁甸县委政法委等包保部门还给南筐村提供了复印机、打印机、电脑等办公设备,为正常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名工作队员,没有辜负包保部门的厚望,也没有辜负南筐1462户重建户的期望,他们常驻南筐,跋山涉水,协调土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问题、帮助群众克服困难等,在村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筐小学是火德红镇最大的一所村完小,有在校学生490多名。地震毁了学校,学生只能在活动板房里读书,为确保南筐小学今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负责新校舍建设的云南建工集团公司,实行三班倒,24小时轮流施工,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装饰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鏖战,如今的南筐村路网、水网、电网,纵横交错,一幢幢砖混结构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南筐村民房恢复重建,有1360户已经完工,其余102户正在加紧施工。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南筐的基础设施起码前进了30年。” 这是南筐村民的共同心声。
站在高高的山上,俯瞰牛栏江边的南筐,一个崭新的村庄正在废墟上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