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到“微信”的通信之变

 2018-11-30 10: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周燕

搬家整理出许多旧物,找到了一沓沓白色的信,上面贴着一张张小小的方形邮票。翻阅才发现有那么多同学给自己写过信,浓浓的情谊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幕幕往事突显在脑海,有一种立马就要将他们找到的冲动。

信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联络工具之一,在那个年代,通信几乎成了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收到一封信,总有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读后立即回信也成了生活中的一件不小的事。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每周一收发室是最热闹的,老师、同学们拥堵在收发室门口,等着收发室的老师点名领走各自的信。得到信的,又叫又跳,兴奋不已;没有信的,哀叹声声,立马想着写信给朋友,这样就能收到回信。同学之间暗自较劲,比谁收的信多,信收得多好像就能证明自己的朋友多一样。

座机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那时候,由于入户安装费和通话费用昂贵,只有在城市、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中才能见到。打电话虽然能很快地联系到对方,但是通话时间也须精打细算。

1992年,爸妈省吃俭用,家里终于装了个座机电话。安装座机的第二天,我就恨不得将座机号码告诉每一个认识的人。因为话费贵,我养成了每次电话铃声响起都急匆匆地抓起话筒的习惯,每次通电话,妈妈总是要提醒:“捡要紧的说,别说废话!”

随着寻呼台的开通,普通大众开启了即时通讯新模式,这大大加速了人们联络速度。拥有一个BP机总让人有一种优越感,“有事您呼我”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那个时候的BP机,似乎是大学生的标配。同学之间明明随时可见,但还是喜欢通过语音留言,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有的调皮男生喜欢恶作剧,通过BP机急呼女生;有的腼腆男生,对喜欢的女生不敢面对面表白,通过BP机语音示爱。

记得我拥有第一部BP机,是在1998年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把蓝色的“掌上明珠”BP机别在腰间,偶尔“滴滴”声响起,总要第一时间找电话亭回电话。有时候电话亭候机的人太多,还需要排队,遇到“煲电话粥”的,就恨不得直接抢下话筒。

因为BP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每次用电话卡,都要输长长的一串卡片代码、密码,20多位数竟然也能记得。有的同学还会收藏用完话费的各种面值、各种图案的电话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口中的“大哥大”移动电话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闯入了人们的生活。紧接着黑白屏的数字手机也出现了,由于其价格相对亲民,而且携带方便,逐步取代了“大哥大”。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诺基亚3310,参加工作后爸妈送的礼物。有了它,虽然工作的地点离家远了些,但随时都能跟家人相互联系。之后就一直喜欢诺基亚这个牌子的手机,特别耐用,一部手机用三四年都不会坏。

后来选手机就要注重电池是多少毫安的,通话时音质如何,摄像头是多少像素的,再后来注重的就是内存多大、是不是双卡槽、功能全不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种手机频频亮相,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城乡。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QQ、MSN等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中微信成了目前人们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之一,通话、视频、支付……几乎包含所有日常所需。

细数一下,自己竟然已经用过了十几个手机,摩托罗拉、诺基亚、联想、多普达、三星、苹果、华为……从直板按键手机到翻盖、滑盖手机,再到大屏幕智能手机,从最开始的只有通话、短信功能,再到可以摄像、录音、购物……

如今,随着各种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利用,通讯工具的功能越加丰富了,这是40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