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墟到李园

 2018-11-30 10: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蒋永忠

仲夏的一个周六,一个不算晴好的日子。

应朋友邀约,我们一家人前往普洱镇冷水村一个叫龙拖田的村组摘李子吃。一向不喜欢户外活动的我,这次表现出超常的主动。其实并非李子对我有多大吸引力,只因那地方曾经经历过一次裂变——遭遇大面积泥石流滑坡,今天这块土地竟然结出了李子,怎能不令人向往呢!

冷水村龙拖田村民小组,距普洱镇镇政府所在地约三公里,曾经是一位朋友的家居所在,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他家玩时,走山路,爬山坡,过田埂,路两边密密匝匝的庄稼,末了走进小院,走进石木瓦屋的家。站在门口放眼四望,这地方除了开阔一些外,与一般乡下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一户户人家清一色水泥地面、灰瓦白墙、电灯明亮、电视清晰,这在当时,已经颇有富足的小康味道了。

那次,出于好奇,我特意询问了龙拖田地名的来历。据传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户唐姓人家,家中堂屋自来有一股清泉,细流涓涓、常年不竭、冬暖夏凉,饮用大为便捷,主人家甚喜甚爱。一家人心存感念,经年累月上香上供,奉为神灵。一日,主家获此神托梦,称自己乃是龙宫子民,犯戒被贬至此,承蒙主家护佑,现已修成正果,即日回还。提请主家若见清泉浑浊,就是辞别之时,务请主家之人远离避让,以防伤害。作为报答,神龙说将在房前坡地停留,拖地造田,可保主家世代生计无忧。不日早间,果然雷雨大作、风疾天黑、清泉变浊,主家人知梦境应验,急忙携家带小上山避让。躲在远处的主家人,只见一股青烟喷薄而出,然后在门前山坡回旋往复,涌流翻滚,阴云遮天蔽日,只听山崩地裂之声,不绝于耳。良久,风雨过去,烟云消散,眼前复归乡村的清新自然,原来屋前的一大片荒坡变成了一块块水沛如镜的良田。如今,当地还遗留有龙现田、回龙岩等小地名为证。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良田乃是农人生存至宝,世居于此的唐姓人家,世代繁衍、富足安然,且民风淳朴,族人与人为善,教养礼数远近闻名。现在这里唐姓族人已发展至50余户,300多人。

时光飞逝,世事难料。2007年8月28日凌晨两点左右,流传了数百年的情景在这里真实再现了:“洪水夹带着大量的岩石、泥土倾泻而下,33户村名房屋被毁,152人无家可归。灾害发生时,村民们还在睡梦中,幸好村干部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将滑坡地带的村民转移到了安全区域,但由于事件仓促,村民财产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滑坡体体积达300多万立方米,有上千亩耕地被毁。”这是我在网上查找到的关于当时龙拖田村民小组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的新闻报道。虽非亲历,但早有耳闻,我完全可以想见,雷电轰鸣、风雨交加的那一时刻,睡梦中惊醒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恐慌?眼见自家的房屋倒塌、良田被毁,一百多大人小孩身处无家可归的野地,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惨景,怎样的苦痛啊!

幸好,我们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时代,修复伤痛的时间无需很长。

今天我们驱车过普洱,经水麻高速公路连接线,由二溪口顺沿江河直上,就进入冷水村地界。眼前是一条已经硬化的乡村公路,道不宽,但路面很好。坐落在冷水溪隧道口的安置点是朋友和乡邻们的新家,一排排两层楼房,整齐划一。门口有摆摊的、有做针线活的、也有闲聊的人……如果不是友人介绍,我定然不知道这里就是受灾群众新区,生活在新天地里的人们也许早已淡忘了那些还不算久远的过去。

汽车再次前行,很快一个急转,我们就拐进了李子园——曾经的废墟——往昔的龙拖田。灾区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重新垦地开荒、生产自救,种植农作物、栽种李树。今天,上千亩坡地已被李树和苞谷林完全覆盖,不见了泥石流荒凉可怕的踪影,唯一的见证,只有半山上滑坡留下的两三米宽的裂口,还很吓人。龙拖田崭新的模样,是一片没有民居、没有鸡鸣犬吠,但依然全面耕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大地。

早上下过小雨,进入李园的小路有些稀滑。行走其间,只见李树遍野,间有包谷林夹杂其中。李林葱绿,苞林更翠。林间,不时发现有人在摘李子,见到我们,都很热情地招呼我们摘李子吃。足见村民的热情大方,更显其李子产量的充裕产出了。此处的李子多数是“半边红”李,有的已经熟透,有的刚刚泛黄。有的树上果实累累,果子压弯了腰;有的已经稀落,据说是大多摘去街上卖了。友人最终带我们进入一片他自家的李林,我们在这里尽情享用了新摘李子的新鲜爽口、甘甜香脆,只恨自己肚子容量不够了。我们一家和友人一边摘李子,一边照相留影。吃够了、玩够了,还摘了两小筐带走,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土地对于勤劳的馈赠从来都是无私的,灾难对于人类来说完全是可以克服的啊!

(作者供职于盐津县教育局)


昭通新闻网文稿校对:白春菊

审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40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