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6-25 18:57记者 唐正鸿 陈忠华 朱 鹏
火热的6月,记者一行深入巧家县马树镇小河塘村扶贫示范点采访看到,一条宽达6至8米、长10多公里的水泥公路顺着木多多河向村里延伸,河的右边是成排的柳树和连片的耕地;公路的左边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村民们有的在装修新房,有的在建猪舍牛圈,有的在地里管理着自家的草场和马铃薯;再行进到离村委会两公里左右的青山绿水间,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篮球场已经建成,支起了篮球架,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一个崭新的美丽小河塘正在“惊现”。
脱胎换骨的小河塘只是巧家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巧家县共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近2亿元,发放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亿多元,得到社会帮扶和部门项目扶持资金1亿多元,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安居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扶贫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贫困群众住上新居
在老店镇尹武海坝边,记者一行远远地就看到,灰瓦白墙钢门加红色太阳能热水器的连排“小別墅”,三五排地列队“站在”四五个小山丘山脚下,呈“八字”排开,尤如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
“这是我们实施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安居房集中安置点,共有300套这样的‘小別墅’”。巧家县扶贫办副主任邓庆华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着情况。
巧家县药山镇洗羊塘村位于海拔3200多米的大药山脚下,居住着300左右农户1000余村民。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已基本丧失生存条件。
巧家县委、政府经过调研,决定整村易地搬迁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老店镇尹武海坝,以彻底解决洗羊塘村的脱贫和发展问题。2009至2013年间,巧家县筹集易地扶贫、安居房、国土整治、“一事一议”等资金4000多万元,在尹武海坝安置区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依山而建300套安置房,进行了内外简装修,安装了厨柜和太阳能热水器。
47岁的朱富强以前的两间茅草房就在洗羊塘村老羊窝村民小组,2013年他搬到了尹武海坝的一套两层共90多平方米的“小別墅”里生活,平时给当地的种烟大户打工。
走进朱富强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堂屋里,正面墙上贴满了毛泽东、习近平等我国历代领导人的画像,家里电视机、电饭煲等一应俱全。“要不是政府关心,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样安闲的生活!”在和记者聊天中,朱富强发自内心的感叹。
基础强,农村变。最近五年来,通过各种扶贫项目的实施,巧家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和改建民居房屋使1815户贫困户住上了新房,修建通村组公路1000多公里;铺设引水管网12441公里,建蓄水池(窖)11848立方米,解决了18307人和1134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架高压输电线37.7公里,安装变压器12台,改造中低产农田15.87万亩,建文化活动室1280平方米、活动场所2120平方米。
产业扶贫引领路富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关键在安居,重点在乐业,要持续发展。
6月,正是马铃薯苗开花的季节,记者在马树镇小河塘村红乐河、孔家营等村民小组看到,白色的马铃薯花正欢快地开满了山村,预示着今年马铃薯的丰收。
今年,巧家县扶贫办在小河塘村13个村民小组400多农户中实施了马铃薯套种油菜花的产业扶贫项目1378亩,利用马铃薯和油菜花生长季节的不同实行套种轮种,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长出金子”来。
“我们对村民实行每亩地补助300元现金、40公斤化肥、1公斤菜籽种的办法,鼓励村民马铃薯套种油菜花,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在小河塘蹲点的巧家县扶贫办副主任陈开梅信心满地对记者说,通过这种套种,土地每亩的产值将比原来要翻一番,还能“夏观马铃薯花,春赏油菜花!”
“我建这个养牛场花了17万元,占地5000多平方米,计划再花10万元购进20头母牛试养。”小河塘村碗花村民小组的蒋先武以前是养猪大户,这几年因猪价低迷,他都息业了。
今年,巧家县投资3000多万元在小河塘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工程、生态建设等。蒋先武抓住机遇,申请了25万元补助,建成了这个最大的养牛场,成为当地唯一的市级养殖示范户。
巧家县坚持产业扶贫优先战略,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为目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以科学论证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大力扶持能够直接解决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最近五年共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35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卫生厩、建青贮窖,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和养羊、养牛产业,种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推进蚕桑和中草药等产业。
针对贫困农户无偿资金投入不足而贷款又难的问题,采取小额信贷与全县产业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贷款1.26亿(其中产业扶贫贷款一半左右),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精心扶持农户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
对口帮扶携手并进 “红云红河集团是对我们巧家对口帮扶最给力的企业和部门之一,我们巧家人民永远记得他们的恩情!”巧家县扶贫办主任海达辉讲到红云红河集团对巧家县的扶贫帮扶工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对口帮扶,挂钩扶贫,是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红云红河集团自挂钩扶贫巧家县以来,在2007年第一轮和2012年第二轮挂钩扶贫中,共投入白鹤滩镇定点帮扶和洗羊塘整村推进项目等扶贫资金2250万元。其中对巧家县实施的第二轮帮扶投资800万元,680万元用于洗羊塘整村搬迁,40万元用于新建白鹤滩镇可福村和北门村的部分户间道、村组公路、灌溉沟渠;80万元用于全县的助学助教。
“十二五”以来,巧家县认真贯彻落实昭通市“百千万帮扶工程”精神,中央、省、市、县挂钩帮扶巧家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及其实际,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到2015年,全县共计94个单位近2 万人次深入88个村开展工作,共投入帮扶资金16530多万元(其中部门直接投入3097.2万元,捐物折资589.83万元,协调引进资金12567.62万元),共上项目923个,资助贫困生1505人,共组织16754名干部帮扶15181人,共建帮困基金280.7万元,使巧家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2011年末,巧家县尚有贫困人口20.5万人。“十二五”期间,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拉动,到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到2013年末按照精准扶贫2736元标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17.029(17.0297)万人,2014年脱贫2.55(2.6097)万人,预计2015年再减少贫困人口2.3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控制在12.17万人。2010年末全县人均纯收入仅2745元,通过各种扶贫和其它项目的实施,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截止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418(5215)元,增加了3673(2470)元,年均增加918.25(617.5)元。
“我们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巧家县贫困程度深,到今年底将还有贫困人口12万以上,交通、农田、水利、电力基础条件差,产业层次低,群众脱贫能力弱,返贫压力大,今后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上级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共同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巧家县扶贫办主任海达辉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