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才 爱才 敬才 用才】李平松——田野逐梦初心不改

 2018-06-25 18: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者 莫娟

他在田间挥洒汗水,将青春奉献给土地;他为农民搭建科技桥梁,为农民送来新品种、新农艺;他为了农民增收致富日夜奔忙,农民的笑脸是给予他的最高勋章。躬身碧野,耿耿初心,他就是昭阳区植保植检站农技推广员李平松。

黝黑的脸颊,中等身材,岁月的年轮深深地刻在额头上,1991年8月,李平松从昭通农校毕业后分配到苏甲乡农科站从事植保工作再到昭阳区植保植检站任职,始终没有离开过农业岗位。作为农民的儿子,李平松从小就深刻体会到吃不饱的滋味,他深知农民的辛苦、农业的薄弱和农村的困难,始终怀有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当初选择学农学专业是因为我喜农,爱农,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工作。小时候家里和周边的邻居经常是这季的粮食吃了接不上下一季的粮食,从小深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感受到农民的贫困和对科学技术转化为财富的热切渴望,能够帮助他们在仅有的土地上增收致富是我最大的欣慰。”李平松说。

这一干就是二十七年,李平松几十年如一日地进村入户进行植保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观察和治疗的农作物病例不计其数,跑遍了全市所有的村、组,足迹遍及田间地头。有时,一天就要跑近几个乡镇,累得像散了架一样。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平凡而普通,只要老百姓能增收能获益,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最让李平松记忆犹新的便是90年代刚参加工作时,还在苏甲乡任职农技推广员,那时桂花十社属于苗族村寨,当地的老百姓还在以传统的方式种植老品种包谷,每亩产量仅有300多斤,解决温饱都是个问题。遇到大风灾害天气,包谷被全部吹倒,收成不但减少,甚至绝收。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经济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广一项新技术很难。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推广方法,带领他的团队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不仅举办乡镇培训班,还深入村组组织培训、深入百姓家去解答疑难。通过大量的走访宣传推广,在李平松和同事们的努力,桂花十社的农户接受了玉米杂交良种覆盖地膜技术,亩产达到了500多斤。

李平松专注于田间地头,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他不怕吃苦,带领农科站技术人员奔走于全乡,为农户推广农业科技。让农户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和接受所推广的高产优良品种、玉米覆膜技术、玉米单株定向密植技术、水稻宽窄行条栽技术、中低产田地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品种、新技术。

几十年和农户打交道,不管走到哪里,一到村里或者田间地头,老百姓都非常欢迎他的到来,都会亲切的称呼他“李技术员”。他走到哪里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老百姓沟通,站在农户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讲解新品种、新技术,不厌其烦的讲解如何防止病虫害、如何施肥打药、如何做到高效低毒低残。李平松说:“老百姓把我当兄弟一样看待,我也把他们当亲人一样,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土地上能够有收获。”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他自学函授本科,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一边虚心向知名专家请教。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向广大农民推广。结合工作实践,李平松在工作之余,撰写《昭阳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春播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等农业科技论文18篇发表在《中国植保导刊》《中国果菜》等国家级和省级核心期刊,供各级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户借鉴和参考。2017年7月被云南省农业厅推荐为“全国最美农技员”候选人,2017年12月被昭通市人才办列为“鲲鹏计划”专家基层突出贡献人才人选。

李平松热爱本职工作,把所掌握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植保植检农业科技推广业务技术骨干,先后获部、省、市、区级表彰奖励18项次。他时常告诫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做点实事是我应尽的职责”。在工作中,他努力做到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