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有个彭二牛,竟然不是一个人而是……

 2018-01-05 09:53  来源:昭通日报微信公众号

最初听到“彭二牛”这个名字,我们以为是一个人。后来到了昭阳区永丰镇簸箕湾村,才知道它是一个皮鞋厂的牌子。当我们问起“彭二牛”的由来时,正在忙碌的残疾人刘顺平脸上立刻露出会心的笑容,他招呼我们坐下来,然后就不紧不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彭二牛”皮鞋厂是刘顺平和发小刘德兵、彭继红共同创办的。一个姓彭,两个姓刘(注:本地方言习惯把“刘”读成“牛”),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商标,三人商量就分别用自己的姓氏注册了“彭二牛”。没想到,这个商标慢慢地就在当地叫响了。

刘顺平和刘德兵、彭继红的家都住在凤凰办事处凤凰社区。自幼就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刘顺平行走很不方便,上小学时,刘德兵和彭继红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经常照顾刘顺平。慢慢地他们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9年,三个人一起到凤凰镇皮鞋厂打工,一晃12年过去,虽没赚着什么钱,但好在个个都学到了技术。2002年,镇上的鞋厂倒闭了。没有出路的刘顺平就和两位好兄弟做起了皮鞋生意。无奈因为缺资金、原料难进等原因,加之三人当时都已结婚成家生活难以为继,两年后他们不得不选择放弃,继续到外面打工。刘顺平在滇东北大市场打扫卫生,刘德兵跑起了出租车,而彭继红则在外面学了厨师。

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2014年4月的一天,梦想不灭的刘顺平、刘德兵和彭继红又聚到了一起,谈到皮鞋的话题,他们一拍即合,东凑西借5万元在永丰镇簸箕湾村办起了皮鞋厂。刘德兵说,重操旧业,最让他们心酸的是到昆明采购设备的那几天,为了省下钱多买点材料,他们坐车只敢坐最后排,图的是票价便宜一点。那几天,他们每天只吃一顿饭。晚上舍不得住旅社,就在昆明的大街上就着路灯聊天,一直聊到第二天天亮。

2014年4月26日这天,是刘顺平他们终身都难忘的日子,皮鞋厂正式开业生产。当看到隆隆作响的机器不停运转时,当目睹鞋厂生产出的第一双鞋子被顾客买走时,三个人高兴的竟然忘记了吃饭。一直到了晚上,饥肠咕噜的他们才匆匆地吃了点东西,随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当中。

彭继红告诉《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尽管鞋厂有机器,但他们厂并不像其他大型鞋厂那样,很多环节都是坚持传统的纯手工艺。下料、削帮、折帮、车工、定型、割帮角、涂胶、上底、打磨……一双鞋子从生产到成品一般要经过30多道工序,每个环节他们都做得认认真真。彭继红说,虽然传统手艺做鞋的效率低一点,但鞋子质量能够保证,鞋帮用的牛皮、鞋底用的塑胶,他们都是从昆明和温州进最好的材料。“顾客至上,诚信经营”八个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头。

短短三四年时间,“彭二牛”鞋厂从过去刚刚建厂时的一两台机器发展到现在的15台,鞋子都销售给了当地的老顾客和回头客,一年下来可以卖掉3000双左右的皮鞋。刘顺平说,目前鞋厂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资金和市场销售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采访的时候,我们看到正好有人去买他们的皮鞋,来人叫苏登芬,是这里的老顾客,她说“彭二牛”鞋子价格便宜不说,最主要的是穿着养脚,不变形、不发臭。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几番风雨,几度起落,经历过生活磨炼与考验的刘顺平和刘德兵、彭继红之间的情谊因此而更加牢固深厚,每天相处在一起,他们共同创业,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为一点点利益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他们说,只要兄弟情谊不断,就会把鞋厂办下去,把“彭二牛”这个牌子做得更加响亮。

因为,这是他们三个人一生不变的梦想。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