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起感受昭阳“颜值”的惊艳巨变

 2017-12-20 09:20  来源:

城市蝶变,幸福提速——

记者 刘建忠

“作为一个在昭阳居住了20多年的外地人,这些年来,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见证了这个城市每一天发生的变化!”12月17日,由昭阳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百名记者看昭阳”活动拉开帷幕。作为媒体之一,记者采访了昭阳区两河治理、文化体育新区、苹果加工企业和华宝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所到之处,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颜值”的惊艳巨变,还有这座城市崛起的强烈律动和市民发自内心的赞叹。

两河治理:让昭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隆冬季节,格外寒冷。尽管当天是星期天,但利济河、秃尾河河段,仍然是机车轰鸣,沿河两岸建筑物的拆除工作依然在紧张地进行,昭阳区干部群众投身“两河治理”的热情丝毫未减。

利济河、秃尾河是流经昭阳区的两条主要河道,关系着昭通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关乎着城区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昔日的“两河”臭气熏天,百姓期盼治理呼声日高。

这个转折,出现在三年前。为切实改变“两河”生态环境,2014年8月28日,世行贷款昭通中心城市环境建设项目中的“两河”治理项目正式启动。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昭阳区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城区人居环境中的“堵点”“痛点”和“盲点”,全面推进“两河治理”行动。一方面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积极投身城市建设活动;另一方面推进城市改革创新,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建立了河长制,严防侵占河道、污染河道的情况发生。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两河”治理的效果也在逐渐凸显。

记者了解到,除了整治“两河”,昭阳区还结合园林城市的创建,对昭通中心城市多处河道两岸进行绿化景观打造,在河岸上铺设了人行道、种植了花草树木,让市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据介绍,“两河”绿化建设全面完成后,能够增加80万平米的绿地。“脏、乱、差”现象悄然消失,一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将逐步实现。

“我家紧挨着利济河,过去门前一条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社区居民进出都成问题。现在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真的是太板扎了!”官坝社区的一位邹姓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记者说。

没错,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窗口。城市变靓了,品位提高了,人气就变足了。这是人们对昭阳城区建设的总体评价。而这个评价的背后,却是昭阳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市民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

省耕公园:市民多了休闲的好去处

夏日长滩、中心瀑布、秋城水岸、阳光草坪……如果没有人提醒,好像来到了美丽的海南;诸子百家铜像、诗词歌赋广场、“琴棋书画广场”、“二十四孝广场”……如果没有人示意,又恍若走进了弥漫着浓浓传统国学的文化大观园。

事实上,这个地方既不是什么海南,也不是什么国学馆,而是即将建好的昭阳区省耕文化公园。近年来,昭阳区按照“四城同创”的要求,结合“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标准,强势推进公园建设。坐落于昭阳区北部新区的省耕文化公园,北靠国学路,东临昭通大道。公园总占地面积约991.5亩,绿地面积为247902平方米,绿地率37.8%。公园以“生态湖滨,城市耕读”为主题,周边布局“省耕广场”、“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五大广场和系列“国学文化长廊”,集蜀王杜宇、朱提文化、昭通名人、省耕塘、民族文化等人文元素为一体,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遗迹,通过对主流园林的创新与突破达到了“中而不古、新而不洋”的新时代新中式景观,保持了昭通本土景观的多样性和文化性,形成融休闲、观光、休憩、娱乐和公共活动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公园。并已于去年春节期间向市民开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省耕文化公园的建设改变了原来污染严重的状况,是昭通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市、区党委政府为民造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昔日省耕塘,今日休闲地。作为昭阳的“新名片”,省耕文化公园公园功能、生态环境、人文文化互相协调统一。让公园走进城市,把昭阳区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包到绿色的怀抱里,居民获得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实现了人与生态共存的良辰美景。

产城融合:助力昭阳商贸繁荣

产业,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石,为城市发展注入无穷动力。产与城如何相互交融,又以怎样的形态交融?这个命题,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思考。

“我们将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理念,着力打造‘苹果之城’,努力建设滇东北城市明珠。”今年9月15日,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上,市委书记杨亚林如是说。

昭通具有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以苹果、马铃薯、天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而作为中国南方苹果种植的最适宜区,昭通苹果最具基础、最具发展潜力和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把苹果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进行打造。发布会上,杨亚林随手拿起一个红彤彤的苹果现场做起了推介。他说,不久的将来,苹果会成为昭通的形象、会成为昭通城市的品牌。

在永丰镇昭通农投公司苹果加工园,记者看到了建成投产的首条苹果分选线伴着的机车轰鸣声,正紧张地运转。

这条从新西兰引进的高科技分选线有4通道“24+3”个出口,包括进料水池、毛刷清洗机、干燥隧道、称重系统、表皮瑕疵分选系统、内部品质分选系统、包装系统等多个功能环节,分选产能达每小时12吨至15吨,单个苹果从上线到下线时间仅需30秒,可对每个苹果拍照至少400张,获取100%的苹果表面信息。分选机可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对苹果按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及重量进行精准分级。解决了长期以来昭通苹果依靠传统的人工分选,导致成本增加、分选效率低、进入市场苹果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实现了昭通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遵循绿色生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跨越发展的原则,昭阳区正以建设百万亩苹果园并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支撑,加快推进昭通中心城区的建设。“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昭通苹果,不仅会成为一道集景观、一个产业,更会成为昭通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走进昭阳区工业园,随处可以都感受到产业发展的强大气场。在昭通市华宝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菌种厂,记者看到目前规模最大的菌种生产线正式为本地麻农生产密环菌和萌发菌。据悉,该厂年生产两菌300万瓶,年生产食用菌200万棒。在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昭阳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先搭建平台再辐射功能,要通过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新区、省耕文化公园、乌蒙水乡、苹果产业园的打造,助推昭阳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引领省际区域发展的、川滇黔发展的省际中心城市,撑起昭阳发展的制高点。”这是不久前杨亚林书记在昭阳区调研时提出的要求。

这要求,是鞭策,更是鼓舞!在市委“六大战略”的统筹和导引之下,昭阳,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全新的精神面貌跃然而出,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正扑面而来!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