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0:5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昭阳城区以西2公里处,有一个被褐煤滋养千年的村庄——旧圃镇红泥闸村。这里曾是明朝时期重要的煤炭开采地,地下褐煤储量居全国第二,煤层之上肥沃的土地孕育出苹果、水稻、水果豌豆等丰富物产。如今,这个拥有4.89平方公里区域面积、4782.8亩耕地及8700余名常住人口的城郊接合部村庄,正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生态为底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红泥闸村的“和美乡村”故事。
稻田丰收美如画。通讯员 严 格 摄红泥闸村地处昭阳城区与旧圃镇政府之间的黄金地段,距昭阳城区仅2公里,距旧圃镇政府3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这里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红泥闸村党委书记孙选松介绍:“我们村虽处城郊,但群众始终保持着‘农忙耕作、农闲务工’的传统,既守着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又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副业。”2022年以来,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深入推进,红泥闸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昭阳区委宣传部作为定点挂联帮扶部门,创新实施“一月一走访”制度,将每月25日定为集中走访日。部门主要负责人先后入户调研48次、现场办公27次,为红泥闸村发展把脉定向。在挂联单位的帮扶下,红泥闸村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全村11个党支部的240余名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民生改善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
2022年,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投入资金360万元,用于旧圃镇红泥闸村农业旅游产业园项目建设。项目将原有的机耕路改造成橡胶步道,两侧种植格桑花、五彩向日葵等花卉,与青绿的稻田相映成趣——夏季赏花观绿,令人心旷神怡;秋季稻浪金黄,尽享丰收喜悦。“这个项目不仅丰富了旧圃镇全域旅游业态,更拓展了红泥闸村农旅融合的新路径。未来我们计划引进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业态摊位,让游客在红泥闸村既能赏花摘果,又能体验田园生活。”孙选松说。
在孙家圩田间小广场,每晚约有200名群众自发开展歌舞活动。村民闻正春指着广场两旁的路灯说:“以前晚上出门没有路灯,很不方便。现在建了广场、装了路灯,大家晚饭后自发聚在这里唱歌跳舞,日子过得舒心多了。我们村是旧圃镇万亩稻田核心示范区,稻田风景美不胜收,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热闹!”
从“传统农耕”到“现代设施”
2024年至2025年,红泥闸村获得上级部门200余万元资金支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整修8条共2000米沟渠和6个抗旱塘,形成“排蓄可控、循环通畅”的沟渠网络体系,有效灌溉面积扩大至3000余亩。在粮食安全方面,红泥闸村创新推行“统植统防”模式。2025年,该村引进水稻新品种“糯香米”,连片种植270亩,亩产800公斤;同时开展“云粳”系列14个品种的改良试验,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稻米品质。为解决灌溉难题,村里铺设3000余米灌溉管道,完成5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有效解决300余亩农田的用水问题。村民范沛松站在自家10亩稻田旁感慨地说:“以前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现在村组道路全部硬化,灌溉用水也不愁了。最关键的是,稻谷收获后由村里统一收购,根本不愁销路。”
从“交通瓶颈”到“畅通坦途”
在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帮扶下,红泥闸村提升改造长达5公里的村组道路,路面宽度从3米拓宽至5米,昔日“雨天泥泞、晴天扬尘”的景象彻底改变。孙选松介绍:“我们还建立了‘群众监督+专业管护’机制,每段道路都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确保道路畅通安全。”红泥闸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长效保洁机制相结合,建立“党员包组”制度,每2名党员联系1个村民小组,定期组织庭院美化、垃圾分类等活动。通过开展“党员示范户”“环境卫生示范户”等评比,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目前,全村已清淤沟渠24条共3公里,整修生产道路16条共2.5公里,修缮串户道路65条,惠及村民数千人。
站在丰收的稻田边,孙选松描绘着红泥闸村的发展蓝图:“我们将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设施建设。通过盘活存量土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下一步,红泥闸村将依托城郊优势,持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的红泥闸村,白天是金黄的稻田与多彩的花海交织的田园画卷,夜晚是悠扬的歌声与欢快的舞步构成的温馨图景。从“空心村”到“聚宝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正以崭新的姿态,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
通讯员:王秋静 严 格 张建松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