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千年银都的清凉转身:鲁甸如何以“19.9℃的夏天”书写文旅新篇?

 2025-08-13 15:53  来源:昭通新闻网

“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这句古老谚语道出了鲁甸作为“千年银都”的辉煌历史。从春秋时期的白银采冶到“乾嘉大旺”的繁荣景象,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到今日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通道,鲁甸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而今,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县城正以“19.9℃的夏天”为名片,悄然完成从资源型经济向文旅经济的华丽转身,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生动样本。

鲁甸避暑经济崛起,绝非偶然的气候馈赠,而是资源禀赋与主动作为的完美结合。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差近2800米,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河谷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9.9℃,夜间甚至需要盖被而眠。这种“天然空调”效应,在川渝地区持续高温的背景下,自然成为稀缺资源。鲁甸县委、县政府并未止步于“靠天吃饭”,而是通过打造云中乐谷、桃源尤家湾、桃源乡鸭子塘旅居点、水磨轿顶山风景区等多个旅居集中点、配套750套配备厨房的旅居房,建设餐厅、娱乐中心、市场商超等基础设施,将气候优势转化为系统的服务能力。这种“硬件+软件”的双重提升,使得避暑旅游从简单的“到此一游”升级为“旅居生活”,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20天左右,创造了更为可观的消费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鲁甸的避暑经济形成了多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众多游客的到来直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正如重庆一位李阿姨所说:“这里的蔬菜价格实惠、品质又好。”鲁甸作为全省马铃薯、生猪、黄牛、烤烟生产基地,花椒、核桃、苹果、樱桃等农副产品享誉四方,如今通过“避暑经济”的渠道优势,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快速转化。2024年鲁甸15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鲁甸大麻2号核桃获评云南十大林木良种,这些品质背书与旅游消费场景相结合,为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径。与此同时,避暑旅游还拉动了当地服务业发展,县城周边民宿、酒店入住率持续攀升,形成了“农旅融合”“商旅互动”的产业生态。

鲁甸的实践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三点启示:其一,资源禀赋的再发现至关重要。鲁甸从“千年银都”的历史光环中,重新发现了“19.9℃夏天”,这种视角转换值得借鉴。其二,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的配套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鲁甸通过建设旅居点、完善生活配套,将“凉爽”这一抽象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旅居体验,提升了游客黏性。其三,区域协同发展放大了竞争优势。鲁甸充分利用其位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4个省会城市地理中心及滇东北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重点吸引川渝客源,同时与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形成了区域联动效应。

当然,鲁甸的避暑经济仍然面临挑战。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保持优质服务的稳定性、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等问题,都需要持续探索。但无论如何,鲁甸已经从“白银之乡”的历史荣光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利用“19.9℃的夏天”这一清新名片,向世人展示了县域经济转型的无限可能。当成都的罗阿姨们笑着说“明年我还要带更多朋友一起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清凉魅力,更是一种发展思路的焕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节奏。


作者:马刈

一审:王朝飞  一校:马 刈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王朝飞  一校:马 刈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