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1 10:32昭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昭通作家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2020年,昭通被授予中国第六个“文学之乡”称号,这一殊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书馆工作人员用背篼把书籍送到山区孩子手中。记者 张广玉 摄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加强阅读基础设施建设,以各类阅读活动为平台,推动读书活动在全市各界普及并延伸到各个角落,“文化昭通”“书香昭通”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大关县,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山高谷深、关隘重重。曾经,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当地居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2016年,大关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挂钩扶贫时看到山村孩子对阅读的渴望,便用背篼把书籍背到山上。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背着装满书籍和文具的背篼,跋涉于群山之间,穿梭于村村寨寨,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大山深处,点燃了孩子们热爱阅读、渴求知识的火种。随着公路通到家门口,曾经的“背篼图书馆”逐渐被“流动图书车”取代,不少村子还拥有了固定的图书馆,但“背篼图书馆”作为惠民利民的一张名片仍在乌蒙大地播种着希望、传递着温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昭通市有各类农家书屋1300多个、综合图书馆12个,在宾馆、医院、车站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场所设立全民阅读点246个,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自有阅览室300多个。昭通市切实开展全民阅读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书香九进”活动,精心打造“书香昭通”品牌,营造人人热爱阅读、崇尚阅读,把阅读融入日常生活的良好氛围。
在威信县著名的扎西会议会址旁边,坐落着一家别具韵味的书院——红色扎西云上乡愁书院。书院整体为川南民居建筑风格,为两层木质结构,与扎西老街完美融合。自红色扎西云上乡愁书院正式启用以来,共组织开展重点图书展示展销、“红色扎西青年行”读书班、“红色扎西少年说”读书班、党史学习读书班、阅读沙龙、“照片背后的故事”交流会等300余场次。该书院于2023年被评为“全国年度最美书店”。这样的书院,在昭通共有12家。
昭通市主动把党建读物学用平台打造为党员教育阵地,并纳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内容,督促各基层党组织用好党建读物。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的方式,在市委党校和扎西干部学院建设党建书屋2个,在全市组织部门建设组工书架12个,在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书架2000余个,实现全市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让党建读物学用平台成为党员干部的“红色加油站”。浓郁书香浸润着乌蒙大地,党的创新理论在党员干部中更加入脑入心。
2024年11月8日,昭通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邀请赛、“袁滋摩崖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创作大赛、昭通市校园文学征文大赛三场颁奖仪式;举行昭通文学座谈会、昭通文学批评现状及新边地写作座谈会;举办中国著名作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昭通作家乡土文学创作培训会……此次昭通文学周系列活动,成为昭通文学发展的一项精品项目。
昭通市坚持以文艺繁荣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成功举办“省耕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积极邀请全国、全省知名作家走进昭通、感知昭通、宣传昭通、建言昭通,主办或承办“中华文化边疆行——走进昭通”、全国著名作家走进“文学之乡·苹果之城”等大型文化活动10余场。动员和支持有条件、资源和能力的文学名家建立工作室10余个,带动文学创作活动,推动全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
在昭通,从市委、市政府到职能部门,从民间组织到社会团体,从集体到个人,都在围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昭通”的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增强全民阅读的开放性,提高全民阅读的参与度,推动阅读活动向基层延伸,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记者:刘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