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点亮的光明颂

 2017-05-16 11:54  来源:

 ◆葛维屏

初读李炜的电力主题的诗,我就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我觉得她的诗中,倾注了一股电流般的震颤感,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蛊惑般的力量。

李炜在她的诗集中,强调了她的小女子身份,在我对她的有限的了解中,我知道她是陕西蒲城发电厂一名普通的女工,而且还是一名三班倒的工人。作息时间的颠倒,显然影响了她的健康。一度时期,我听说她生病在家。无论是从外表上,还是在心理上,她都维持着一个小女子的心态与立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娇娇弱弱的普通女工,却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讴歌着她所在行业最值得骄傲的产品——光明。可以说,“光明”一词,是她的电力诗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关键词。她的诗意的阐发,竟然大多数与“光明”息息相关。“无论我身居何处/内心最深处/总有一处是属于电厂/属于电网/那些光明讲述光阴的故事/终将流淌的是电力工人的血和汗/跳动的是最初的激情。”(《 最初的激情》)

对光明的赞美,是诗人们乐于去表述的,但李炜显然没有像其他的诗人那样振臂一呼,以口号的方式礼赞光明,而是把光明的意象,融入到小女子的情感中,这就使得电力这一富有阳刚的行业,与小女子的细腻,呈现出一种对抗与和谐来,也正是在这种电压般的强烈反差中,我们看到了李炜精致的诗意。

诗味,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一种反差,在两种意象的比较中,揭示出内在的联系,而这种反差的距离越大,诗的震撼感就越浓烈。“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句诗中,极其完美地体现了时、空的巨大反差。李炜诗意的撷取,来自于她敏锐的对诗歌意象反差的感受与表达。比如,她有一首《乡下的玉米和城里的玉米》正是通过城乡同一种植物的反差对比,揭示出她对生存差异的独特发现。

我觉得李炜电力诗的反差元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觉得是壮阔图景与纤细柔情之间的反差。李炜在诗中,一直感叹着“火电厂这个工业时代的大家伙”,这是电力工业的本质特点,但李炜并没有鸟瞰式地俯视着电力工业,而是始终在她的观望中,倾注了细腻的柔情。在作者最新作品《750电网舞曲》中写道:“星光顿时黯哑/月色便正好,洒着清辉/清瘦的身影沿着/西北高原的沟壑/描摹静谧的银线。”在这里,穿行在西北高原上的电网是壮阔的,我们也从作者的勾勒中看到了一片波澜起伏的雄伟图景,但是,这一幅全景图,作者却置于“静静的夜”中予以凸现,用“静谧”来反衬电力的激情。在她的诗中,最典型的意象,就是火力电厂那高高的冷却塔、雄伟的厂房、燃烧的炉膛,还有那电钮、数据线、安全帽、焊花,这些工业文明最典型的意象,无一不被作者赋予了女性温柔的润泽,从而使她的纤弱的诗行,与那幅辽阔壮美的大工业图景相得益彰,反差中产生和谐,碰撞中激发诗意。

其次,我觉得是工业冷色与生命温暖之间的反差。工业的运行机制是它的钢铁、机械还有制度,这决定了工业是拒绝柔情的。但李炜却执着地发现了工业体制下生命丰富的潜流。“冰冷的机器/能发出温暖的电流”,这是作者对电力工业的独特发现,“冷与热”的反差,正涵盖了电力工业的最基本的生产原则,而李炜更在对电力生活的倾情关注中,揭示出生命温暖对于工业冷色的补充与升华,于是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台机器是我的姐妹》《在诗意的电厂自由呼吸》《焊花上长满了春天》等富有人情味的诗篇,本来充斥着冷漠话语的工厂,在作者笔下,带着一种生命的暖意,从而与作为工厂人格主体的生命,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震与和谐。于是在作者笔下的那高高的冷却塔,可以“感知你温暖的胸怀”、“仔细聆听你的豪言壮语”,对一台机器,“我每天依然测试她的体温/如同测试不可预知/茫然的未来。”冰冷的工厂,因为作者生命的融入,而焕发了最贴心的体温。作者的诗行,拟人化般地改写了大工业最冰冷的外貌,这折射出作者以“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诠释了人类加盟于工业文明之后所带来的人机休戚与共的新型关系。

再次,我觉得是机器文明与个体意志之间的反差。这一点,是李炜诗中最为独特的发现。机器文明需要的是服从,是制度控制的严谨。李炜深刻地明白这一点,她在诗中写道:“我是电厂旋律里跳动着/简单,重复的音符”,“我是电厂血管里的一滴血。”但作者却顽强地抒发出个体生命对于工厂的决定性意义。“我和我的蒲电一直在努力/感受着安全的美丽/因为只有我是安全的/我的蒲电才是美丽的幸福的。”这是我非常赞赏的诗句。在传统意义上,个体生命的安全是依托于工业文明体系的,但作者却在这里强调出生命价值凌驾于工业文明之上,体现了一种最嘹亮的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触摸到作者把自己的安全与工厂安全捆绑在一起的无畏精神,显然作者是在用“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工作方式,维护着工厂的安全。在这样的反差性的诗意表述中,凸现了一名现代大工业体系下普通工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李炜喜欢“女子”这个称号,这从她的第一本诗集的名字中可以看出来。在这个弱女子心里,却燃烧着她所在电力行业那般灼热的诗情的火焰,这本身就与她自身产生了一种鲜明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以她每天工作着的存在,谱写了电力战线最华彩的诗情现实。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