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2017-02-03 15:53  来源:

 ◆ 鲁韬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城市,不热爱这个城市,你就没有资格做规划”。

 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公务员。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管理着黄浦江沿岸的规划审批工作。在百忙之中,他受母校同济大学的邀请,为我们这一群来自西部山区四线城市的干部们上课。在课堂上,他讲出了上面这句令人动容的话。

 昭通,我们的乡梓之地。大家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您了解他吗?热爱他吗?

 1946年,上海完成了城市远期规划的编制。这个规划已经载入史册。“是中国最伟大的城市规划,没有之一”。电影《陈毅市长》中,一位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抱着厚厚一叠蓝图,亲自交付到陈毅市长手中。这个镜头不是杜撰,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这一叠厚厚的蓝图,就是1946年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撤离,已经改朝换代。可是,上海还在。了解上海的人,热爱上海的人,把城市规划作为信印,交到未来的城市管理者手中。可见城市规划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上海1946年版城市总规,之所以用“伟大”这个词,最少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准确预测了50年后的上海人口将是1500万;二是规划的理念与目前的主流规划理念:“多中心组团”相吻合;三是规划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各自安居乐业”的理念。70年前,上海的“八大工业支柱”是:轻纺,造纸,卷烟,火柴,肥皂,面粉,皮革,橡胶。在这样的时代局限性之下。规划的编制者们已经将“环境与人”的理念体现在他们的规划文本中。1960年至上世纪末,世界各地特大城市的“都市病”越来越严重。而上海1946版规划,已经采用了“多中心组团”这个先进的规划理念,从根子上解决“城市病”问题。关于这部规划更多的精彩,您可以上网去搜索“上海1946”,甚至不需要输入“规划”这个词,显示出来的都是这一版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5年一期。往往是规划刚刚编制完成,获得审核通过,还来不及实施,就要进行下一期的总规修编。城市远期规划,一般是15年。目前上海最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期限是(2016——2040)。这是全国唯一的,长达25年的城市总规。这个规划,很多理念沿用了1946版规划。这个规划最显著的特点:土地使用量不再增加,而是逐渐改变现有的土地使用功能;逐渐优化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培育出绿色宜居的自然环境。规划编制团队的阵容可谓“奢侈”:包括中科院4位院士。规划方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并制成动漫版、QQ版深入浅出地向社会广泛宣传。这一版规划,也许可以用“卓越的规划”来形容。

 以前我对上海人的看法:小气、傲气、算计太精明,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而没有什么豪迈的情怀。几乎是“小市民”的代名词。这次去同济大学培训,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上海人的偏见。

 首先,上海人守规矩。

 规则允许范围内,办事效率极高;规则不允许的范围,讲破天,找熟人也没用。这是什么?这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法治理念,是“公平”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为什么这种观念会深入到上海人的骨子里?因为1842年上海就已经开埠,让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开始影响上海。而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天理人情”式的熟人社会,在上海开始行不通。这个改变,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而“兼顾效率与公平”,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一位曾经主政过上海的国家领导人首次写进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

 其次,上海人很努力,很认真。

 本文开篇的那位老师,每年审批规划1000多件。他带领着他的公务员团队形成比较固定的长效机制,以有效完成这些繁重的工作。市里开会,从来不议论他这一块,因为“胡某某已经被榨干了”是市领导们的共识。这是一件佚事。大的层面:上海从建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缴税收占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这次去上海,我买了一块“上海表”:当时全国定价120元,现在2180元。这块手表,与其说是手表,不如说是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每晚睡前听到的,父亲上发条的声音。与“永久牌自行车”一样,简约、优雅,代表着质量,蕴含着岁月的印记。“百雀羚”“蜂花洗头膏”“上海日用化工品厂”……是人们对“上海质量”的共同记忆。

 再次,上海人很负责,很尊重自己。

 另一件佚事:90年代上海籍的农民工,会在自己做的零件上标上姓名:这个零件将来要是出问题,你可以来找我,我会对此负责。这表现出他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自信。下班后,一眼就能区别出上海籍与外籍的农民工。因为他们会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再回家。这种精神,现在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面可以找到。我们这次的培训老师们,很多人可以说是“有良心的学者”。不仅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着,而且学术成果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回到城市规划的问题:

 生养我们的城市,就像父母,您作为子女,要不要关心他的未来?要不要让他身体健康?要不要给他买一套又适用又漂亮的衣服?还是让他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异化,以至于您根本找不到印像中的“昭通”?

 昭通开始“像一座城市”,是最近十多年的事。但是,不可否认,他已经出了问题:到处交通堵塞,公交系统和公交基础设施没有逐年稳定的投入,追求“景观大道”而忽视组团级道路,“微循环”不畅,人居环境脏乱差,缺乏规划。怎么让他健康发展,现在做还来得及。因此有几件事不得不在这里提出来,以供大家思考:

 以前规划设计业内有句话:“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改造的决策者,是天然拴在一起的。所以,不管爱不爱听,不管有没有听到,在这个领域,领导都会天然地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现实中,城市规划的实现度大约为30%。这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数据,不仅是昭通本地特有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其一:总规修编及实施期限仅有5年。正在建设中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合法的:符合上一期的总规。却可能是下一期规划不允许的;可能违背城市专项规划原则的;可能带来“城市病”等负面影响的。

 其二:全社会对规划的不重视,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规划的学习及理解不够。城市总规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图纸和文本,是城市美好前景的图文化设计。但是,其目的却是城市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某个五年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是:“这里要建成某个大项目”,“那里要拆除某个片区”,“这里要建一个下穿隧道”,“那里要建一个摩天大楼:所谓城市标志性建筑”。做这些事的时候,敬请决策者看看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有没有相关内容?或者:虽然没有,那么是不是符合总规的大致发展方向?

 其三:规划编制单位的问题:“不了解,不热爱这个城市”,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迎合甲方意图。编制者有没有做到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入了解本地在本区域负担的角色,深入了解本地在国家大政方针中可能承载的功能,以至于深入了解本地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环境保护与优化……等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发言权基础上,本着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不受长官意志的影响,做出一个正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被社会广泛支持理解的城市总规,这应该是编制者的理想。敬请编制者在每一个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您的理想。高质量的产品才会获得长期稳固的回报。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中,对城市规划提出“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维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是中央的要求。不至于因为规划的随意性或者决策的随意性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现实中的城市规划总是改来改去:这一任领导要往东发展,下一任领导要向西发展。这一任领导要搞工业园区,下一任领导要搞绿色产业……土地不够了,要么“摊大饼”:无序扩张带来城市病,要么大拆大建,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总规这张蓝图有没有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张蓝图描绘的远景该如何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并获得当地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确实的回答,这张蓝图就有“干到底”的合理性。某一届政府想要从根本上否定现行的总规,而不是优化与修编。那就要考虑新规划在编制与实施时遇到的阻力。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一张蓝图干到底”为什么是合理的?原因在于:当地的区位、自然条件、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决定了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内在的个性。这是相对固化的。因此,规划在战略方向和原则性的规划理念层面不会变。这就是“一张蓝图干到底”蕴含的科学性。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产业转型,规划可以不断修编。但是,后一版不是对前一版的否定,而是“滚动式优化”:不断注入新的理念,不断优化局部的不完善。这是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滚动实施的动态规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张蓝图”。

 怎么编制城市规划?有专业的、具备执业资格的规划师团队去做。作为外行,我不能在总规或专项规划上发表任何意见。也敬请没有拿到规划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任何人,隐忍一下您在专业层面发表高见甚至是限制性意见的欲望。作为土生土长的昭通人,我最多只是在“历史文化积淀”和“环境宜居”这个层面,提请规划编制者注意:在昭通人寻找“乡愁”的时候,请留下一些值得怀念的,能代表“昭通”的,原样原建的历史建筑。在产业规划方面,不要为了GDP而过度承接东部过剩污染型产业的转移。山川秀美,环境宜居,这是城市规划最终的落脚点。

 好的规划,就像一篇好的散文: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这是规划的战略方向,是规划的格调与灵魂。布局上疏密有致,留白养绿,多中心组团,有机疏散。“形散而神不散”。表现形式上有亮点,比如好的散文中总有一两句千古流传的佳句。功能上落实到“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上,方便适用而赏心悦目,而且越久越香。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