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 向善而行 ——上海“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北闸实践

 2024-01-08 10: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中,干净整洁的操场上,孩子们打球、跳绳、跑步……寒冬时节,记者走进昭阳区北闸中学,整个校园生机勃勃,走廊上、办公室,孩子们把老师团团围住,老师们挨个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2022年8月,来自上海的4位对口帮扶教师跨越万水千山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昭通,与昭通市第一中学的7位对口帮扶教师组成帮教团队,对昭阳区北闸中学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他们怀揣着赤诚之心,为北闸中学的孩子们带来更多阳光雨露。

“三驾马车”齐发力

回望过去,教育的“硬伤”让北闸中学一度找不到发展方向 。

“过去教学管理水平比较薄弱,中考成绩优异或家里有条件的孩子,都到周边县、市读高中。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只想着让孩子混个高中文凭好去打工挣钱,老百姓对北闸的教育没信心。”北闸中学党委书记李俊说。

2022年8月,上海市松江区和昭通市第一中学组团帮扶北闸中学,北闸中学班子成员及教师团队以“空杯心态”,潜心向帮扶团队学习,三支队伍互相融合,合作中增进了解、交流和相互学习,形成“三驾马车”齐发力格局,共同关爱北闸中学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在两地的帮扶之下,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聚集北闸中学,北闸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新,不仅仅体现在校园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更体现在教学理念新、管理经验新、学习风气新。

从海边到山边,对59岁的陈剑钰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当被问起为何会在临近退休时选择告别挚爱的亲人,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义无反顾地来到乌蒙山区的一所中学开展教育帮扶时,陈剑钰给出了一个坚定的答案:“践行教育初心,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

2022年夏天,学校正值暑假,他接到任命书后便迫不及待前往北闸中学,开启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陈剑钰来自松江区第四中学,是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来到北闸中学后,他毅然挑起了校长的担子,成为松江区“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在昭通的“班长”。

为了让学校的面貌尽快有所转变,陈剑钰和同事们当好学校建设的“参谋者”“参与者”和“担当者”,一上任就和同事深入调研,细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切实了解师生及家长对学校发展的需求与期望。他和昭通市第一中学帮扶团队的老师以及北闸中学的老师共同为学校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把上海和昭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融合到北闸中学。

陈剑钰表示,他们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不会辜负中组部、教育部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期盼,定会全力以赴带领帮扶团队接续帮扶,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倾尽全力为北闸中学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

这是一群向阳而生、向善而行、逐光而行的登山人。陈剑钰说:“真正美好的教育,一定是向上生长、向善明德的,这样的教育生态应是当前我们所追求的。”他们为北闸中学量身定制了《北闸中学三年(2022—2025)发展规划》,走“多通道错位”特色发展之路。在学校管理方面,实施“分布式多中心精细化”管理,将上海的“一提五必”精细化封闭管理引入北闸中学,修订了学校“十二管理策略”及北闸中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等,促进学校向“科学优质、内涵特色”发展。

上海“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的另一位老师尹建华,他是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规划发展处主任,曾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松江区教体结合先进个人等荣誉。瘦高个子、常带笑容,说话逻辑清晰,声音铿锵有力。就是这样一位风风火火的人,内心充满了对支教的热情和执着。

来到北闸中学后,尹建华承担起了副校长的重担,并兼任学校音体美科研组大组长,带领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帮助学校办好特色教育,为北闸中学“多通道错位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刚接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招生,尹建华和老师们一起来到招生现场,用最诚恳的态度直面当地家长的顾虑。看着面前上海教育专家真挚的眼神,不少家长很快就改变了想法,决定把孩子送来“试一试”。

尹建华一开始接触这里的孩子,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不自信,学习上没有目标和方向。为此,尹建华通过励志讲座,与孩子们分享关于成长、职业、目标、生活等方面的话题,用一个个故事激励孩子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告诉孩子们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深深镌刻在这些农家子弟的心中,也为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星澜班的李章瑞对尹建华由衷地敬佩,他说:“尹老师来了之后,除了对我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在学习中也会给我们很多帮助。听了他的讲座,我找到了奋斗的目标,选择了田径运动。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为了考上我心中理想的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去拼搏努力。”李章瑞满脸自信地介绍着自己现在的状态。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尹建华始终相信“小力量”同样可以撬动“大振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昭通,很荣幸参加东西部教育帮扶工作,现在我把精力全部用在支教上,也是第一次切身地感觉到把支教工作跟祖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尹建华自豪地说。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北闸中学是昭阳区一所普通乡村高中,多年来,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好教师。李俊告诉记者,乡村教师走出去的机会不多,这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缺什么?缺的是引领他们走向名师的平台。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善于创新、充满激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帮扶团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培养师资队伍,成立北闸中学正高级名师工作室,建立“团队带团队、名师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机制;组织各种校内研讨活动、赛课活动等,还鼓励、带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

研讨、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就这样,北闸中学的老师们通过校内培训、集体备课、小组研讨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各学科教师不断突破传统观念、创新学科教研,提高教学质效。

除此之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开阔眼界、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在学生发展、教师培养、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构建等方面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提升。在校级交流方面,北闸中学与昭通市第一中学开展了12次教学交流活动。交流活动期间,课堂内满满地坐着各学科教师,他们静静地聆听着讲座,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时而情不自禁地为北闸中学老师们精彩的教学鼓掌。

马益是北闸中学的物理教师,但“教不会”学生曾让他倍感挫败,随着“组团式”教育帮扶老师的到来,他的苦恼迎来了转机。在开展“传帮带”工作中,昭通市第一中学教师邱继文是马益的师傅。马益经常到邱继文的课堂上取经,课后一起交流探讨,邱继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他受益匪浅。

说到“得意门生”马益时邱继文满脸自豪:“通过让他组织、主持教研活动,课堂上我们相互听评课,如今的他组织能力很强,胆子也变大了,教学能力提升也很快。”邱继文对上海帮扶团队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跟着上海的老师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用心与担当。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很受感染。”

北闸中学的教师马青瑶说:“他们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渠道的知识,并且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教书育人有了很大的启发。”

随着一个个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北闸中学教师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积极向上了。在帮扶教师的指导下,北闸中学教研提升迅速,由原来极个别教师申报课题研究,到现在40多人积极参与课题申报。学校申报的12个课题在昭阳区“十四五”规划中立项。

“支”短情长,时光总像“林花谢了春红”,脚步太匆匆。不知不觉,来到北闸中学支教已一年多。帮扶团队的老师们累并快乐着,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北闸中学美好的明天。

短短一年多时间,北闸中学的变化着实叫人欣喜。智能黑板、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思维导图等走进了课堂教学。特别是北闸中学高三年级在2023年云南省高考中,本科上线人数56人,其中一本上线人数1人,本科上线率突破2位数,达10.6%,比上一年度提高了三个百分点,超额完成昭阳区教体局制定的本科上线3人的目标,从昭通市排名63名提高到53名,前进了10名。

喜人变化的背后是“组团式”教育帮扶迸发的强劲推力。上海和昭通帮扶团队,全方位引入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北闸中学的教育质量提升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外流生源渐渐回来了。

鼓点密集,步履铿锵。高位对接、选好校长、组建团队、建好机制、多元激励、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在一年多时间里,北闸中学完成了从“差校”到“名校”的转变。“上海帮扶项目落地北闸中学,是我们的荣幸,上海和昭通帮扶团队尽心尽力、用心用情,为我们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我们力争把北闸中学打造成为昭通教育的一张名片,办一所管理服务水平一流、办学条件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师生员工幸福感一流的学校。”李俊在谈到学校发展时信心十足。

山一程,水一程。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点燃了激情,也点亮了山乡教育的希望。在“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合力推动、孕育之下,一支“不会走”的优质本土师资队伍初具雏形,教书育人的薪火在莽莽乌蒙大山中越烧越旺。

昭通日报记者:莫 娟 唐龙泉飞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沪滇协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