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 | 潘灵:去威信

 2023-05-30 10:26  来源:云南网


潘灵 供图

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著名作家走云南”的活动了。接到中国诗歌学会王山书记的电话,我有些犹豫,原因是前两次活动的组织方是《小说选刊》和《中国作家》杂志,与我这写小说的作家相当熟络,他们请的也主要是小说家,大多都是我的朋友。中国诗歌学会我知道,但隔行如隔山,先前鲜有联系,参加活动的诗人除个别有一两面之缘,其余都是听说过没见过的陌生人。我担心我这个小说家混迹在诗人群里,会有马群里多了只毛驴的尴尬。电话那头的王山书记感觉到了我的犹豫不决,就说“这次活动去的是你故乡昭通”。想到自己要承担嘉宾加东道主的双重角色,我内心还是有些忐忑,这时王山书记补了一句:“这次活动主要在昭通下属的威信县,著名的扎西会议的所在地。”一听去威信,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好!”

我干脆利落答应去威信,是因为我有一个威信情节。在这次采风活动之前,我去过威信一次,在一个叫罗布的乡镇上待了一个月有余,距今已经三十四年了。我说我有威信情节,还有一件事可佐证,就是几个月前,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约我创作一首歌词,要求要与威信扎西有关,其他自由发挥。心中无㡳的我,想都没想就应承了下来。应承了才知道自己接了个烫手山芋,搜肠刮肚也没找到任何灵感。我每天去省文联上班,音协的秘书长就催,说作曲早选好了人,就等我歌词了。后来,他催得我在楼道里看到他就躲。但这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梦见了威信,梦见自己在威信的群山里集镇上走来走去,竟然遇见了一支红军的队伍,而他们都长着我熟悉的亲朋的脸庞。我从睡梦中醒来,披衣下床,一气呵成写下了《带我去长征吧》的歌词:

扎西的春风带我走吧

跟着认定的亲人

跟着穷人的队伍

管它千山万水

管它千辛万苦

带我走吧

带我走吧

纵有千难万险

纵有千沟万壑

我也无怨无悔

我也不管不顾

不管不顾

花房子的灯带我走吧

我需要一个方向

我需要一条出路

冰雪为我化融

流水为我让路

带我走吧

带我走吧

桃李为我开花

百鸟为我祝福

你经过的地方

不再寒冷愁苦

寒冷愁苦

带我走吧

带我走吧

这是你坚定的脚步

带我走吧

带我走吧

这是我信仰的征途

在我未曾去威信之前,这个县下属的扎西镇于我已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著名的扎西会议,让扎西超越了威信,声名远播。20世纪80年代,我在地区上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来自威信扎西的苗族同学,竟然从他带来的木箱里拿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左轮手枪,并信誓旦旦说它是红军川南游击队烈士的佩枪。他一脸神秘地告诉我们,说这是他的猎人父亲在山上打猎发现的,当时,枪的旁边还有烈士的骨骸。这事后来惊动了学校,枪被校方送去博物馆检验,后证明我的这位同学此言不虚,确是红军遗物。作为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英雄的土地,我对威信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我第一次去威信是三十四年前,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我作为地委形势教育工作队的队员,去威信罗布乡开展形势教育。我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那时从昭通城去威信县城扎西镇,要坐两天的车,第一天得在四川宜宾住一宿。一个地区的所辖县,要绕道到另一个省,给我一种“飞地”的错觉。其实,威信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一说:一只早上报晓的大公鸡,一声鸡啼,三省梦醒。这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滇不滇,川不川,黔不黔的民风。我驻扎的罗布镇,离四川近,村民们说话一口川音。一条街上,娃儿们都用四川话学着电视里用川腔念童谣: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遂州酒好没法说,不睡硬是睡不着……为四川遂州酒做免费广告。我第一次到威信,印象就像到了川南一般。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大体相似。我在罗布乡一个多月,吃的菜几乎没变过——儿菜煮猪皮,外加一盘带叶的凉拌折耳根。不同的是,威信人叫儿菜不叫儿菜,叫菱角菜。我在威信罗布蹲点的一个多月里,几乎没有见过太阳,天气阴郁而潮湿。但威信人却活得很阳光,充满自信,对家乡洋溢着自豪感。他们说自己的家乡是风水宝地,红军经过的地方。我记得我有一次跟我工作组的组长深入农户家,正是晚饭时分,我们被主人热情留下来吃晚饭。我记得那天的晚饭有一道甜点,是用软米、甜豆沙之类做的小吃,当地人叫“猪儿粑”,它的形状看上去确实像一只白白胖胖的猪崽。那是我吃过的威信最好的小吃,三十四年来想起那种软软糯糯、甜甜蜜蜜的滋味,心中就会幸福蓬勃。我们品尝着猪儿粑,听老人讲红军过威信的往事。老人说,红军过威信,在威信扎西花房子开了扎西会议,从此一路凯歌,再没打过败仗。在威信人心目中,他们的家乡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地方。受老人的感染,我们蹲点结束后,专门留了一天时间,准备去庄子上接受一次红色教育的洗礼。但因为路遇塌方的原因,没能去成。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一晃三十四年过去,就再没到过威信。

时间已是2023年的四月,我与采风团一行从昆明夜航至昭通,在昭通住了一夜,就风尘仆仆去威信。过去需要两天的车程,现在只需不到四小时。第二次去威信,走的也不是老路,不需要再绕道四川,而是直穿乌蒙腹地,且全程高速。在云南东北部的磅礴乌蒙中穿行,心中顿觉豪气干云。当我听说我们采风点之一就有庄子上时,我的心上涌起一阵欣喜,三十四年的遗憾,就要在这美好的四月天得以弥补,我不禁有些激动了。

庄子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是“扎西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去在乌蒙群山中别无二致的小村庄,因为一群革命者的到来,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如果说,三十四年前想来庄子上的我,是想了解一段历史,那么,三十四年后对这段历史烂熟于心的我,却更想亲眼看看这个村庄,并借此走进威信,了解威信。

庄子上离威信县城并不远,也就几十分钟车程。我和采风团一行,在威信县城午饭后,在下榻处小憩一会,就又马不停蹄赶了去。出了县城不久就是逼仄的峡谷,汽车在峡谷中蜿蜒半小时,便到了庄子上。

扑入我们视野的庄子上显得有些“新”,作为东西部重要的红色旅游帮扶项目,它显然经过了精心的策划打造和包装。上海市松江区投入专项帮扶资金两千万元援建庄子上,县里陪同我们采访的同志告诉我们,该项目紧紧围绕“长征路上重要节点,赤水河畔美丽景点,乡村振兴示范亮点”的要求,正高标准打造一个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点。其目的是要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我知道,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就向县里同志询问。县里的同志告诉我,庄子上历来就是威信的瓜果之乡,县里正谋划在庄子上因地制宜打造彩色产业。彩色产业?这个提法吸引了我的好奇。县上同志解释说,就是要在庄子上打造梨园、桃园、枇杷园,引进市场主体,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真正呈现乡村生态美景,走出一条红绿并进新路:用绿色发展擦亮红的㡳色,推动乡村唤醒红色记忆,以红促绿,红绿并举。他讲到兴奋处,脸上有陶醉,有期许,有向往。我注视着他的脸,想这该就是威信的当代表情。

我在傍晚走进了庄子上的一户农家,家里只有男主人,正独自一人看电视,他的年纪跟我差不多大,吸着水烟筒的样子很享受。我跟他打招呼,说你这小日子安逸,他回我,说托红军的福。我问他,家里人呢?他说媳妇去跳广场舞了,孙子去了儿童乐园,儿子儿媳在省城打工。他还不无自豪地对我说,这庄子上的日子跟城里比,一个样。

去威信,我坐了飞机,走了高速,回程又坐了高铁。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旧貌换新颜,听到的都是发展的主旋律。四月的乌蒙山中,山花正伴着幸福开放。四月的赤水河畔,流水细诉着光阴变迁。威信,红军来过,理想来过,现在,幸福来到!


潘灵简介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出版有长篇小说《泥太阳》《翡暖翠寒》《血恋》《半路上的青春》等八部,结集出版中篇小说集《风吹雪》《奔跑的木头》等两部,在全国文学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多次被转载,中短篇小说多次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等主编的年选,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作品曾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云南文学奖一等奖,云南省精品工程奖,《小说选刊》年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青稞文学奖多个奖项。编辑的文字图书曾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来源:云南网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