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艺术团走进中央大舞台

 2016-08-23 08:00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 通讯员  周兴文 魏志望 文/图 在金沙江畔的永善县,活跃着一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文艺轻骑兵”,他们顶风雨、冒酷暑、进农村、到社区、入学校、走军营,为广大干部群众送去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成为活跃永善城乡的一道亮丽风景。这支由40多人组成的“文艺轻骑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家——永善县溪洛渡艺术团。

溪洛渡艺术团成立于2010年5月,六年来,全体演员用炽热的情怀、走心的表演,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抒写了新时代文艺人坚守的传奇,创作出了一大批干群喜闻乐见,走出云南,走向全国的精品剧目。2010年至2015年,溪洛渡艺术团创作的舞蹈《水与情》、小品《党旗下的根》、健身操《司洛靓蹦》、舞蹈《苗乡鼓韵》分别斩获昭通市国防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一等奖、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金秋颂”文艺汇演金奖、民族健身操推广比赛 “金钟奖”、“广场大家乐”一等奖;2011-2012年被表彰为全市度“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送戏行”支持演出先进单位;2013-2015年连续被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舞蹈《苦苦的荞麦•甜甜的心》获昭通市首届新节目展演一等奖和云南省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并将于今年10月代表云南省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群星奖”复赛。溪洛渡艺术团先后被中宣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回首六年萧瑟处,一路风雨一路情。

没有专业演员、没有一架钢琴、没有固定排练室……传说中高大上的艺术团好像离永善艺术爱好者很遥远。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永善县溪洛渡艺术团的全体演员却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一步步走向前,披上光环,他们的足迹遍布湖北、昆明、三亚、广东、四川等地,获得奖项无数,已是永善的一张新名片。

“艺术团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接待,在外人眼里,认为我们就是舞女,受鄙视。”演员葛丽君回忆刚进入艺术团时的酸楚,是因为对艺术的爱好激励她坚持不懈走下去。和葛丽君一样,艺术团的每一个演员,都把爱好变成的职业当作自己人生最幸福的事。

艺术团成就艺术爱好者圆梦人生。

熊孩子成为艺术团全职人员。从小娇生惯养、叛逆不羁的周航,刚进入艺术团的角色仅是搬运工,在艺术团的感染下,左脚左手的他渐渐喜欢上了艺术,通过不断努力,潜心学习,刻苦训练,如今成了艺术团的多面手,担起灯光音响师、歌手、鼓手、舞蹈演员、小品演员等多重角色。

体校毕业的刘顺银,几次参加事业单位补员考试未能考上,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街舞,他借款买了一台录音机、一个MP3,走上街头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之旅。精彩出色的街舞赢得艺术团领导的青睐,2010年被永善县溪洛渡艺术团首批选中入团。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表演,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感觉。“要不是艺术团收留我,给我一个家,可能我的舞蹈之路早就夭折了。”谈起与艺术团的缘分,刘顺银感慨万千。

舞台上的绚烂不能尽言,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有着许许多多让人动容的故事。

改革创新聚活力,内强素质促发展。

近年来,溪洛渡艺术团先后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成为两所院校的挂牌实习基地,由两所院校每年选派学生到艺术团实习,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基层实习平台,又解决了艺术团演员不足的实际困难。

为提升演艺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专业教师就舞蹈艺术教学、文艺节目编排和团队合作进行现场指导;定期选派演员到北京、昆明、重庆等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学习,造就了一支作风优良、开拓创新、服务基层、品牌响亮的综合性文艺演出团体。定期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乡镇、村(社区)进行文艺指导,帮助策划编排节目;与县文化馆联合举办声乐、舞蹈等免费培训班,对广大文艺爱好者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引领城乡文化新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潜心创作出精品,文艺芳菲放异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出是灿烂的,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次成功演出的背后,是艺术团的演员们无数次的辛劳和流汗。

动作不到位,重来;

配合不到位,重来;

表情不到位,重来;

一组完整的动作需要四个八拍,而一个优秀经典舞蹈剧目,却是由无数个八拍连接而成;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站起,一次次的排练,膝盖肿了,脖子酸了,手臂扭了。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那就是艺术团人最大的欣慰;当观众的掌声接踵而来的时候,一切的努力与心酸都被融化在欢乐和喜悦之中。

六年前艺术团刚成立的时候,团里业务副团长——受过名家指导的青年舞蹈家陈婷婷也感到一筹莫展。没有固定训练场地,很多学员都是“零基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凭对艺术的爱好,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梦。说起这些,陈婷婷颇有感触:“这群可爱的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吃苦,一有空余时间就坚持排练,不畏辛苦,不惧伤痛,在艺术团工作的六年里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艺术团不断吐故纳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爱好者,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每个学员有不同的容貌和声音,却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气质,有着心灵上的相通,他们共同继承和发扬艺术团精神,脚踏实地地坚持梦想,放飞青春。

学习艺术的道路是如此艰难,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都依赖于不断的自我挑战,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并有所成就。

“我喜欢跳舞,我喜欢唱歌,是艺术团绚丽了我的青春,是舞蹈拯救了我的梦想,让我从一个家庭主妇蜕变成艺术爱好者。”艺术团演员葛丽君这样说。

在艺术团每一位成员心中,都为通过努力并取得成功而感到幸福,都为收获艺术带来的成长感到幸福。经过几年的成长和蜕变,艺术团有了自己的团队理念:有担当、有付出、有磨练。他们艺术修炼的背后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对艺术、对美、对生活的态度。

六年风雨兼程,六年春华秋实。六年来,溪洛渡艺术团辗转昆明、昭通、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和全县15乡镇120余个村组,开展文化交流和专场慰问演出。无论是省、市文艺新节目、新剧目展演现场,还是全县各种大型活动的现场,都有艺术团演员们嘹亮的歌唱、优美的舞姿;无论是在城镇社区,还是在乡镇农村,都可以看到艺术团演员们辛勤劳动、倾情演绎的身影。六年磨一剑,呕心沥血创作的彝族群舞《苦苦的荞麦·甜甜的心》获云南省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

溪洛渡艺术团团长陈波坦言:我们有幸能够代表云南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群星奖”复赛,这在永善史上还是第一次,通过参与全国性的演出能进一步提高永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倾情演出惠民生,欢乐送到家门口。

“送文化下乡,就要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就要为群众带去最需要的精品节目。”这是艺术团全体成员的心声。近年来,溪洛渡艺术团怀着对广大群众的深厚感情,走乡进村送去“文艺大餐”,截至目前演出足迹遍及全县15个乡镇120余个村(社区),行程2万余公里,先后组织开展“百场演出进百乡”45场、“千场演出进千村”426场、“万场演出进万组”4260场,把欢乐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文艺种子播撒到群众心田。

艺术团的演员经常在嘴边挂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下乡演出和准备下乡演出。”每次下乡,所有演员的行李包里,都少不了一件必备的“装备”——一副手套。他们既是演职人员又是装卸工,走乡窜村演出的舞台都是临时搭建在田间地头、群众家门口的简易流动舞台,装台卸台都是演员们亲自动手,在艺术团,大家常自我调侃——“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每年140多场的下乡演出,演员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一个钉挂一个瓶”,演员没有替补,有时即便是生病了,也得忍着病痛参加演出。

凝聚艺术正能量,同心共筑永善梦。

溪洛渡艺术团既是演出队,也是宣传队,又是辅导队。为形成文化惠民的长效机制,他们在基层演出时,把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为希望的田野留下了一支支“生根开花的文艺队伍”。近年来,在溪洛渡艺术团的影响带动下,永善县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协助组建了文艺协会队64支,成员达5000多人。他们由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成立,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文艺的种子,让文艺之花在永善这片热土上竞相绽放、芳香四溢……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沐浴党的文艺发展和煦春风,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阔步迈进的征程上,溪洛渡艺术团将一如既往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灿烂的文艺之花,为推动永善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