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报告(全文发布)

 2021-10-08 18: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精神

奋力开创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9月26日)

郭 大 进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昭通撤地设市20周年的重要时刻,召开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谋划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意义十分重大,使命极其光荣!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决策部署,聚焦“三个定位”目标和“四篇文章”要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奋力开创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功绩、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昭通人民感恩奋进、顽强拼搏,书写了沧桑巨变的壮丽诗篇,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百年大党坚守初心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政治宣言。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勇担重任、奋发图强,为实现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一、第四届市委砥砺奋进、成效显著的五年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昭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其艰辛、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和紧紧依靠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紧扣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绝对贫困堡垒如期攻克,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为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9899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373个,搬迁安置35.47万人。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市委等7个集体“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10名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决策部署在昭通落地见效,70万吨水电铝项目建成投产,80万吨有机硅项目加速推进,农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扎实有序,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5∶37.5∶45。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8%、16.6%、16.2%,从2018年起相继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分别达1289亿元、1099亿元、1305亿元。综合交通投资、全社会用电量实现高位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9.9%、2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和第三,年均分别增长9%、9.1%。

——交通建设跨越赶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四大难题”,新建高速公路12条,新增通车里程650公里、跃居全省前列,打通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11个,除永善外实现县县通高速。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5万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昭通市成为全省示范市、进入全国示范市推荐名单,镇雄县成为全国示范县。成贵高铁建成通车,渝昆高铁加快建设。昭通新机场全面开工。水富港中嘴作业区吞吐能力突破1000万吨。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巧家县5万水电移民全面开启新生活。新建成水库20座,新增库容近2亿立方米。5G网络覆盖11县市区重要区域。

——城镇发展协调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昭阳中心城区建成区达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59万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市改造老旧小区358个,改造棚户区住房3.71万套,建成保障性住房1.54万套。水富完成撤县设市,鲁甸撤县设区有序推进。创成国家卫生县城3个、省级美丽县城3个,特色集镇建设成效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9.5%。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衣食住行等条件全方位大幅改善。

——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成国家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共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要进展,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加强,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近三年来保持在99%以上。“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深入实施,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393条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矿山综合整治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32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22%。156个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有效、已整改完成123个。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18.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保持25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7.3%、9.4%。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8.2%提高到76%,义务教育巩固率从79.9%提高到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56%提高到84%。引进云师大附中等7家优质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建成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和职教中心。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北京阜外医院和上海肿瘤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提质达标,乡村标准化医疗机构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广覆盖、多层次的民生保障网络基本形成。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如期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常态化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有力有序。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发展合力不断聚积。“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全面落实,55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一部手机办事通”广泛应用,全面实现“32证合一”,市民之家建成投用。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3983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2.74万户。国企改革深入推进,资产规模从298亿元增加至2008亿元。新引进9家金融机构在昭设点,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市县机构改革、公务用车改革圆满完成。人大、政协职能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更加凸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法治昭通建设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信访总量持续下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稳步推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强化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市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理民生实事5.67万件,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建网格化管理和党支部达标创建实现全覆盖。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县乡两级党委和村“两委”换届圆满完成。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正风肃纪,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立案3905件,留置159人,处分4152人,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160人,追回外逃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0人。

回顾过去五年,昭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五年来,我们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一大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和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综合交通的突飞猛进和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和发展环境的提升优化,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和精神状态的昂扬向上,成为昭通跨越发展的真实写照。

五年来,总书记的嘱托催人奋进,党中央的关怀激励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为昭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进跨越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时刻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切实把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抓发展创业绩的具体行动,把党中央的关怀转化为促跨越惠民生的生动实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了昭通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五年来,形成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积累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确保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人民;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始终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中找准结合点、抢占制高点、培育增长点,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开发开放强劲态势;始终强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广泛凝聚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磅礴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些启示和经验,是我们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在前进道路上实践深化、续写辉煌。

五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艰辛的奋斗历程倍加难忘。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对口协作地区、定点帮扶单位和各方面力量的鼎力支持,饱含着历届市委的接续努力和励精图治,凝聚着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昭通改革发展稳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第五届市委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历史使命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尤其是今年4月29日召开的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精准概括昭通“五个特点”,明确提出“三个定位”目标和“四篇文章”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战略指引。

当前,昭通实现了从摆脱千年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正由集中优势兵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转变;由主要依靠上级资源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向发挥自身优势抓改革谋发展促跨越转变;由聚焦城乡面貌改造升级,向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转变。“三个转变”意味着昭通改革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力的历史新方位,标志着全市各项事业迈上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新起点,进入了加快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深入分析、综合研判,昭通发展已经形成“三期叠加”的强劲态势。昭通正处在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关键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很大,面临既要“追”又要“赶”、既要“好”又要“快”的双重任务,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两年事情一年干,努力保持高质量的中高速发展。昭通正处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机遇期。脱贫地区设立五年过渡期、乡村振兴重点县扶持、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政策机遇,为昭通内挖潜力补短板强弱项、对外开放增活力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开辟了广阔空间,搭建了有利平台。昭通正处在厚积薄发、赶超跨越的黄金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综合交通等优势和潜力加快积蓄、不断释放,特别是随着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持续发力,昭通加快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后发优势更加突出、比较优势正在凸显,必将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面对“三个转变”和“三期叠加”,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奋发有为,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市情实际的跨越发展之路。

在精准研判发展阶段和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与促进群众致富并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接续乡村振兴并重“两个并重”,是昭通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生态地位特殊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保护不够与发展不足并存“两个并存”,是昭通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并列、质量不高与结构不优并列“两个并列”,是制约昭通改革发展的最大瓶颈。认真对照、理性思考,发展滞后仍然是昭通最大的市情,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六大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乡村振兴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层次较低,链条不长效益不高;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还不健全,总体水平有待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融合发展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保护修复任务繁重;人才支撑与跨越发展不相适应,民生事业发展亟需加快。同时,部分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与新时代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应对困难挑战,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决策部署,聚焦“三个定位”目标和“四篇文章”要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力夺取新时代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胜利。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脱贫致富示范区稳步有序建成,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效,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民主法治建设明显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突破2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达25%以上。

——努力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群众致富,是昭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头等大事。必须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有作为。通过五年努力,富民强村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大幅改善,乡村治理效能和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昭通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取得长足进步。通过五年努力,市域生态环境全方位改善,“三大水系”流域系统治理实现全面突破,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生态空间管控得到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推进滇东北开发开放,建成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链接点,是昭通融入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开发开放相互促进,着力构建大开发大开放新格局。通过五年努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提升,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形成,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支撑发展的动能明显增强,加快形成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走实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用发展的思维认识发展中的困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大抓招商,持续营造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坚持推进开发开放,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合作,力争在大战略中找到昭通位置、发挥昭通作用、加速昭通发展;坚持强化系统观念,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三、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路径和主要任务

面对发展形势、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深刻变化,面对“三个定位”和“四篇文章”的使命要求,面对承前启后、接续奋斗、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全面、局部与整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对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实施的脱贫攻坚、产业培育、交通先行、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教育兴昭“六大战略”,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丰富完善,拓展深化为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不断深化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科学路径和战略选择。

拓展深化“六大战略”,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忠实实践,是落实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三个定位”目标和落实“四篇文章”要求的有力支撑。“六大战略”相辅相成、共促发展,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接续之举,产业兴市是区域崛起的动力之源,交通强市是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是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优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基,人才支撑是跨越发展的必然之需。全市上下必须准确把握“六大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动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聚焦脱贫致富示范区目标定位,紧扣“二十字”总体要求和“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对标全省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高标准打造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因地制宜建设有内涵、有品质、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四个不摘”,深入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四个全覆盖要求,健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全覆盖推广运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健全“农户手机申请、县级平台交办、乡村入户核实、部门帮扶救助、挂钩干部跟进、农户认可销号”机制,强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行业部门快速响应,推动困难问题及时解决。紧盯收支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及农村低收入群体为重点对象,持续加强网格管理和干部包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深入落实政策性兜底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性防贫保险作用。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全省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32条措施”,压实迁出地和迁入地同等责任,以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为重点,精准施策做好后续扶持,努力打造脱贫致富示范样板。不断强化就业创业帮扶,依托安置区商业设施、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资产,强化运营管理,盘活利用“三块地”,多渠道促进增收致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完善行政管辖和社区管理机制,深化党建引领的“网格化+”社区治理模式,发挥“红黄绿”分类动态管理作用,加强宣传引导、感恩教育、关爱服务,持续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探索“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校企合作、基地培训、技能评价”劳动力培训模式,突出按需培训、在岗实训、订单培养,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信誉良好、竞争力强的昭通劳务品牌。坚持提高组织化程度与提升市场化水平相结合,深化拓展转移输出、稳定就业、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促进、项目建设拉动、工厂车间吸纳、自主创业带动、灵活就业扶持、公益岗位安置等就业政策作用,实施“人才回流”计划,全面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提升转移就业质量和层次,确保农村劳动力、低收入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保持在80%、85%、90%以上。

加快发展富民强村特色产业。突出优势特色,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持续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引领带动富民强村产业加快发展。千方百计引进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合作社、家庭农场标准化发展,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各类主体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体系。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供销一体园区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起点规划发展一批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引领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提高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上的份额,提升产业联农带农富农能力,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全覆盖、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覆盖率达90%以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支持村集体经济股份化合作、公司化发展、实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打造示范村、壮大实力村、消除薄弱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1/3、5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1/5。

因地制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乡村布局优化、土地利用节约、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的111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推进,实施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以高品质打造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城乡融合示范园为引领,以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为重点,带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乡村建设投入力度,持续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推进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建管运营长效机制,推动城乡面貌整体提升。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健全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推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开展“昭通政法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活动为抓手,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不断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拓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加强与上海市普陀区、闵行区、松江区沟通对接,巩固与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友好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合作体系。拓展协作新内涵新空间,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推动教育、医疗、金融、科技等深度合作。发挥市场作用,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加强干部人才互派交流,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持续推进定点帮扶,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二)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树牢大抓发展必须大抓产业、大抓产业必须大抓项目、大抓项目必须大抓招商的理念,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部署,打造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昭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及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建立落实“链长制”,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兼容、密切产业关联,构建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园区集约型等新型工业化格局,持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2%,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依托70万吨水电铝、80万吨有机硅项目,加快建设铝加工产业园、硅基产业园和硅原料加工基地,推动铝产业产值实现200亿元以上、硅产业产值实现300亿元以上。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推进镇雄磷矿资源勘探开发,构建绿色磷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硅基、磷基、碳素及精细化工新材料。加快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科学有序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统筹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确保电力产业产值突破380亿元。加快推进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引领、技术支撑、产业联动的页岩气产业生态圈。扎实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化工产业,推进有色金属产业提升改造。实施开发区建设增效工程,深化昭阳、鲁甸、水富3个省级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支持镇雄、彝良建设省级开发区,推动形成规模大、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

打造千亿元级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落实全省“一二三”行动要求,坚持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推动昭通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围绕把昭通建设成为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基地,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强基扩面、提质增效。打造国内一流苹果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打造“洋芋之乡”,巩固250万亩马铃薯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做强特色竹产业,规模达600万亩、产值突破500亿元。做好养殖文章,产值突破350亿元。持续推进天麻、花椒等产业建设,协调发展食品、药品、保健品。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小而特、小而精”的特色产业。积极引进涉农龙头企业,扶持培育省级“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对拉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引领作用,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全链条重塑昭通农业。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好“区域公共品牌+产地独有品牌+企业知名品牌”组合拳,打造更多地理标志产品,提升昭通绿色食品竞争力。深入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电商平台为优势特色农业赋能。

打造千亿元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强系统谋划,顺应消费趋势,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吸引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坚持特色化、智慧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以优化升级“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上线资源为突破,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避暑休闲、金沙江高峡平湖、红色文化、南丝绸之路4条品牌旅游线路,开发康体养生、养老育幼等新业态,加快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建成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区、红色文化体验区、康养休闲度假区。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培育物流企业,健全配送体系,促进物流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发展、城市物流与乡村物流高效衔接。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实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100亿元以上。

打造“数字云南”昭通板块。加快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建设,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以龙头科技企业为带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支撑,建设数字产业园和孵化基地,大力推进数字创新应用平台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图像识别、智慧交通等领域形成专业高地,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以上。

(三)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网络化、立体化、智能化和高质量导向,以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向“县县双高速、县县通高铁、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目标迈进,引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抢抓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建设机遇,加快构建高品质快速交通网、高效率普通干线网、广覆盖基础服务网,打造“一核两极四中心”7个交通枢纽。推进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新建12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一倍、达1600公里,形成“两环四纵五横九联二十二出口”高速公路网。硬化自然村公路、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各1万公里。推进铁路“补网提质”,做好渝昆高铁援建工作,建成叙毕铁路,启动攀昭毕、昭六、宜西攀铁路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铁路运营里程达540公里,加快构建“四横九纵两联多专用”铁路网。推进水运“提级延伸”,加快启动三大电站库区航道和翻坝转运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富港扩能工程建设和宜水航道整治,启动横江复航,加快构建“一通道两枢纽三中心三转运多节点”水运网。推进航空“强基拓线”,建成投运昭通新机场,启动永善、镇雄等机场建设,加快构建“一中心一支线八通用多航线”航空网。

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实施电网规模倍增和智能化改造计划。推进川气、缅气和页岩气输送主管道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及县县通管道配套水平,规划布局储气项目,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统筹推进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

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新一轮“云上云”行动计划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适度超前原则,构建信息网络为基础、融合应用为重点、产业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光纤网络扩容,推动5G加快发展,规划布局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设施,促进交通、物流等设施智慧升级,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发展。

统筹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润昭引水”行动,启动建设金沙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持续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园区”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昭鲁为核心、镇水为两翼、多点为支撑”的滇东北综合物流中心。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和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努力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紧扣“双百”大城市目标,建设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统筹县城、集镇、乡村互融共进、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空间布局和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城乡、人口、产业功能分布,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和严格管控“三区三线”,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开发利用适度、空间布局合理的开发保护体系。坚持组团式规划、功能性布局、一体化发展,优化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推动区域发展特色化、互联互通便捷化、资源利用集约化、整体功能最大化,做大做优中心城市、做强做美县城、做精做特集镇,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引领、县城带动、集镇支撑、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高水平建成“双百”大城市。健全完善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跨县区协调机制,支持昭阳城区扩容提质,加快鲁甸撤县设区,推进大关县城避险搬迁,促进昭阳城区、鲁甸片区、靖安新区“三位一体”同城化发展,确保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实现从中等城市迈入大城市行列的历史性跨越。突出枢纽、宜居、文明三个重点,完善城际交通、市政配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努力打造区域枢纽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明幸福之城。

提升县城和中心集镇品位。坚持把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紧扣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扎实开展“创文”“创卫”工作,11县市区在今年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基础上,确保2023年美丽县城创建全覆盖、2025年省级文明城市达标全覆盖。支持镇雄建设滇东北开发开放副中心城市、水富建设“港园城”融合发展试验区、威信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他县城同步加快特色化发展。把集镇发展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等要素,建设美丽乡镇、文化集镇、特色小镇,打造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

推进以城带乡和城乡一体。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推动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提质,统筹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城市病治理、新型社区建设,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规范城乡一体建设,促进资源节约,推动农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有序实施彝良、盐津骑河临河避险搬迁,创造条件推进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生态搬迁。

(五)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切实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修复与治理的关系,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推进河流生态保护治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聚焦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统筹“三大水系”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确保一江清水出昭通。切实扛起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政治责任和源头责任,认真落实省级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强化系统保护和依法治理,全面推进“六大行动”,扎实抓好“八项重点工作”,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推广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推动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巩固提升清水净湖成果,深化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水体治理力度,加快消除劣Ⅴ类水体,持续深化“两污”治理和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治理修复,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以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推动,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坚决守住污染防治和生态环保底线。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路长制”,加强山川绿化、岸线绿化、道路绿化,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推动长管长治、常态长效。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天然林、重点饮用水水源地、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统筹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持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廊道建设力度,支持发展绿色林草经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确保全市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引导重点行业领域低排放和绿色化改造。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倡导绿色生产观、生活观、消费观,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美丽家园,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率达8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市。

(六)实施人才支撑战略,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人才引领支撑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大文章,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严格落实“一把手”抓人才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新一轮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一体化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打通制度壁垒,清除机制障碍,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落实高端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措施,设立紧缺人才引进培养绿色通道和发展基金,着力引进一批急需高层次人才、选育一批领军拔尖人才、招引一批返乡创业人才、培育一批本土实用人才,打造人才聚集的区域新高地。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培育、基础改善、城镇发展、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招商”等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专家工作站、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等建设,促进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双轨并行,推动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大力支持科研成果转化,为昭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深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就业服务,鼓励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高质量建设一批“双创”基地和创业创新孵化园,推动实现市场主体倍增,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更大实效。

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坚持把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和“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校纪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打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持续加快发展。推动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发展为本科职业大学、职教中心发展为职业学院、昭通学院发展为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筹建镇雄职业学院。促进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加快健康昭通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筹资运行和待遇保障机制,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投用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北京阜外医院、上海肿瘤医院等优质资源,建设心脑血管、肿瘤、呼吸等重点特色专科,巩固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质达标成果,全面推进一体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乡级卫生院等级创建,提升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推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强化联防联控,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加大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防控力度,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持久战。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加快建立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加强市域社会治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底线思维,突出强法治、促善治,防风险、保平安,坚决防范化解返贫、疫情、债务、金融、生态、稳定、廉政等各类风险隐患,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环境。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不断提升平安昭通、法治昭通建设水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用优秀文化凝聚民心、培育新人、展现形象。高度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坚持政策找人、精准施策,构建覆盖更广、更加公平、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扎实推动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十进十促”为抓手,推进精神家园共建、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关系共创、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支持爱国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

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体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守政治信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筑牢永葆政治本色的思想根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扎西会议精神,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汲取智慧力量,强化担当作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理论武装,深化“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持续增强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发挥制度作用,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完善、制度创新、制度执行,用制度权威维护党的权威,用制度标尺检视思想行动,用制度力量激励干事创业。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持续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强化组织覆盖、工作覆盖“两个覆盖”,分类推进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完善优化易地搬迁和水电移民安置区党组织设置,加强党对国资国企和非公经济组织的领导,在就业服务和驻外招商等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突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两个功能”,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智慧党建”,精心打造镇彝威革命老区、沿金沙江、沿南丝绸之路三条党建长廊,高标准建设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两个作用”,健全完善村组干部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大幅提升村组干部待遇,建好用活基层党建阵地、服务场所和工作平台,探索创新“党组织+”模式,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带领群众致富、促进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认真落实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措施,持续抓好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构建坚固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乌蒙铁军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要求,突出政治标准,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突出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重品德、重才干、重担当、重实绩、重公认,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优化队伍整体结构,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加大对经过重大斗争考验和艰苦环境历练干部的选用力度,注重从各个方面选拔高素质人才,持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切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培养干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争当政治坚定的明白人、业务精通的多面手、真抓实干的行动派、修身立德的好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既坚持严格要求、严抓严管,又注重撑腰鼓劲、关爱宽容,健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以积极工作的态度勇于负责,以遇事不避的担当敢于负责,以谋事干事的能力善于负责,以善作善成的精神真能负责。

(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让新风正气成为常态。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突出自律、他律、纪律、法律的作用,强化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管住“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政治巡察,紧盯关键少数、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行贿受贿一起查、严格“一案双查”,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五)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凝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努力提高市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发挥市委常委示范带头作用,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推动各级领导班子政治坚定、团结奋进、真抓实干、清正廉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数字赋能、创新驱动、资源整合、科学执行,探索创新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定力。全面凝聚各方合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管武装,抓好国防动员,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走实群众路线,加强感恩教育,全面激发人民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亲商护商的营商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全面提升昭通全方位开发开放的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历史的潮流奔涌向前,伟大的事业鼓舞人心。全面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努力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是昭通发展的时代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必须勇挑重担、顽强拼搏,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进新百年、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业绩,不断开创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推动昭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昭通篇章而努力奋斗!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时政报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