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两百多万劳动大军闯四方奔富路

 2021-04-09 21: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登车,出发!”2月23日,在红路安置区举行的昭阳区2021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集中输出欢送仪式上,随着市委书记宣布登车,3106名务工人员陆续登上58辆大巴车,向着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目的地出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作、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629万昭通儿女感恩奋进、勇毅前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作出的“三个更加”殷殷嘱托和“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谆谆教诲,立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这一最大市情,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脱贫攻坚“四篇文章”和夺取全面胜利“五大战役”之一的决策部署,作为事关脱贫攻坚成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按照“近抓转移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特别是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大规模高度组织化转移输出破解增收致富难题,推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从“自发、无序、无保障”外出打工到“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高质量”转移就业的根本性转变。

转移输出组织化

走出“家门”直达“厂门”

2020年2月24日,云南省首列运送务工人员的“昭通—东莞”专列从昭通驶出,免费搭载1381名昭通务工人员直达东莞就业,实现了从乌蒙山区到珠三角地区的“千里直达”,助力昭通脱贫攻坚。

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助东莞对口帮扶昭通6个县(区)“点对点”输送到广东务工的专车216辆次、专列21列次、包机1架次,协助15687名昭通籍员工返粤复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10人),实现员工从“家门”直接到“厂门”,降低防疫风险,实现返岗复工。

2021年2月17日,40辆载着2168名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巴车从昭阳区出发,开往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一路上,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点对点”“一站式”温馨服务,让他们真正实现走出“家门”直达“厂门”,消除了他们返岗途中的后顾之忧。

昭通坚持“尽可能外出就业,尽可能到珠三角、长三角就业”,以高度组织化推动农村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精准对接,以转移输出为主、就近就业为辅,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促进劳动力尽可能外出就业。抢抓粤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与沿海发达城市企业建立精准劳务对接机制,打造稳定、集中的劳务输出基地,广泛动员农村党员群众、人力资源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劳务经纪人与人力资源公司直接对接,实现定人定岗、定向输出,利用“春风行动”、就业扶贫“百日攻坚大会战”“千场招聘进千村”等活动,举办大型招聘会、乡(镇)巡回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就业对接活动,安排乡(镇)、村(社区)党员干部全过程陪同到输入地开展安置和稳岗工作。同时,整合就业补助资金、扶贫资金、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15.92亿元,制定出台“6+1”就业扶贫政策,通过交通费补助、鼓励组织劳务输出补贴、稳岗补贴等激励政策,激励贫困劳动力尽可能外出务工。截至2020年末,全市农村劳动力省外就业110万人以上,贫困劳动力省外就业42.44万人,实现了省外转移就业总数逆势上扬、提质增量。

抓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返岗复工。2020年,面对疫情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坚持突破中创新、挑战中提升,抢抓全国复工复产、劳务用工“窗口期”,做到提前摸底、提前准备、提前对接、提前组织,开启了安全、可控、大规模的省外转移就业,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全链条用工闭环,全市组织包车3905辆、专列43列、包机4架次,“点对点”“保姆式”输出20.09万人,实现了疫情之下返岗复工“零感染”“零伤亡”“零投诉”“零退工”。

技能培训精准化

让每个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

2018年12月19日,绥江县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在县农职中举行开班仪式,对150名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进行了为期10天的焊工、钢筋工免费技能培训。

2019年2月18日,鲁甸县的76名务工人员准备启程了。他们可不是一般的跨省务工人员,而是作为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被安排去广东东莞的一家企业“带薪学艺”!据安排,10个月后,他们将带着技术回到这家企业在鲁甸的工厂上班,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0年11月10日,绥江县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挖掘机培训开班,共210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昭通坚持“志智”双扶,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劳动力想学什么技能就参加什么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促进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转变思想,引导愿出去、敢出去。组建就业扶贫宣讲团,加强扶志引导性培训,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劳动力用勤劳闯出致富路。

灵活授技,确保学得会、用得上。把群众意愿与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岗位需求相结合,紧扣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布局,采取政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建立“生产模拟车间”,打造“田间课堂”“车间课堂”,以灵活授技、靶向传技推动实现培训与转移就业无缝衔接、由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就业转变。5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27.99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培训112.44万人次。

创新职教模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力推“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改变一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2.5+0.5”“2+1”等办学模式和“职教+劳务”校企合作模式,把学校办在工厂、把班级建在车间,提升职教覆盖面和精准度。全市与省外95家职业教育学校建立协作关系,14.35万名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本地化

家门口挣工资又照顾家

“在家门口上班,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很方便。”云南中润服饰有限公司工人邓成会高兴地告诉记者,她一个月的收入有4000元,厂里供吃供住,4000元是纯收入。

云南中润服饰有限公司是东西部合作后创办的扶贫车间,位于镇雄县林口乡风岩村,该公司与林口乡、以勒镇合作,吸纳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务工,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我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挣钱,现在不能让后代再成留守儿童了。在家附近就能上班,真的挺好。”云南中润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组长舒超高兴地说。

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镇雄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强化产业招商引资,支持鼓励外企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云南中润服饰有限公司2018年7月经镇雄县市场监管部门新注册,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10000平方米扶贫车间,建设规模为12条加工生产线,可满足500名工人同时在线作业,预计年产值达6000万元。根据现有工人的技能程度,在产生产线8条。公司现有工人5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人。目前,镇雄县正在重点建设呢噜坪安置区扶贫车间、以勒物流城安置点扶贫车间、碗厂镇高泸沟安置点扶贫车间、母享镇产业园项目。这些扶贫车间建成后,将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助力数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昭通聚焦“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依托基础设施建设、80万吨有机硅、70万吨水电铝等项目的用工需求,以及引进的4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90.19万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努力实现就业本地化。合理规划、有序开发8.86万个公益岗位,帮助“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要求,在高质量开展“就业清”和严格动态管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蔬菜大棚等,全覆盖开展“十有”达标专项行动,推动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政策宣传、培训引导、岗位推送、养老保障、就业意愿协商、政策资金“六个到位”,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既“搬得出”更“稳得住”,通过“有就业”实现“逐步能致富”。截至2020年末,各安置区(点)建成38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引进3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就业6.59万人,培训搬迁劳动力9.07万人次,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14万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2.42%,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昭通市立时技术有限公司高频焊工岗位上,白德敏将一根根高清数据线插头放进自动焊机里,认真焊接好数据线插头。像这样的工作,白德敏一天要重复四五千次。

白德敏是从大关县天星镇搬迁到昭阳区靖安安置区的贫困群众之一。她家有两位老人,丈夫身体不太好,不能外出务工,政府安排他在安置区当保安,一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大儿子在昆明上大学,小儿子在靖安上小学,一家人的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昭通市立时技术有限公司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从东莞引资建立的一家工厂,总部设在昭阳工业园区,靖安分厂位于靖安安置区福兴小区旁,以生产手机数据线、电子配件、电子产品等为主,车间满员生产作业时需要300名员工,目前在岗员工12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3人。

服务保障精细化

保障百万大军安心闯四方

昭通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哪里,就业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以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和精准到人的服务机制,保障就业服务全覆盖、无死角。

织密基层网格。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2.75万个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3万余名市、县、乡、村四级干部、驻村队员、督导员、就业信息员,全部盯到村、抵到户、对到人,织密织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格中有人、责任上肩”的就业服务网格,为高度组织化转移输出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服务范围。在务工人员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建立24个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派驻58名工作人员,依托昆明、浙江、广东等141个流动党组织建立211个就业服务站,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技能提升、人岗匹配、稳岗转岗、跟踪服务、维权保障、关心关爱等工作。

做实稳岗转岗。主动与114个重点地区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长效对接机制和跨界稳岗转岗机制,派出44名稳岗专员和58名驻外工作人员,以精细化跟踪服务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走访慰问务工人员8万余人次、帮助省外转岗5705人,帮助因疫情返乡的8080名劳动力转岗再就业。整合各类资源,用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让外出务工人员更加安心工作,2020年全市外出务工年人均就业达10个月以上。

做好维权保障。加强劳动关系源头治理和风险防控,建立异地维权机制,以根治欠薪冬季(夏季)攻坚行动为抓手,严厉打击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行为,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5年来,全市累计处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2351件、结案率96%以上,帮助5.49万名农民工追回工资7.38亿元;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定点联系企业机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438件,结案率为100%。

加大关心关爱。以老年关爱中心、爱心小食堂、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志愿者服务中心等为载体,为务工人员及家人提供就医就学、生产生活、权益维护等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做到“打工的事情交给你,家里的事情交给我”。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截至2020年末,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1.98万人、就业率82.56%,104.5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2.01万人、就业率88%,13.74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2.7万人、就业率92.42%,省外转移就业111.58万人占全省32.18%,“点对点、一站式”输出20.09万人占全省32.3%,以上五项指标2020年末均位列全省第一。全市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贫困家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27%,在四项收入中的占比从2016年的65.18%上升到2020年的77.28%,为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


审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秦勇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公益 劳动大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