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扶贫路 一生驻村情——记大关县木杆镇甘顶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刘德娥

 2020-12-19 16: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3年来的驻村经历却历历在目,回首走过的每一个脚步,既艰辛而又难忘,这将是我一生中都难以抹去的记忆,也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大关县木杆镇甘顶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刘德娥说着心中的感受。

2017年10月,大关县委党校职工刘德娥被单位安排到挂钩村——木杆镇甘顶村驻村扶贫。3年来,她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工作原则,认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甘顶村属高寒山区,全村辖25个村民小组,927户4138人。村党总支下设9个党支部,居住有汉族、苗族等民族。2016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1174人,贫困发生率高。

知家底  做一个驻村的“自家人”

刘德娥作为一名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女同志,说起驻村扶贫,她说:“当我了解到甘顶村人均纯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时,该怎么驻?如何做?结果会怎么样?心中一点都没底,但组织安排了,就得沉下来、驻下来,真正帮村‘两委’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这样,她渐渐融入到了村“两委”班子中,融入到了群众中。

为了更好地掌握村情与贫情,她除主动参加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外,她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把握政策要点,吃透政策精神,利用各种会议深入群众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空就深入到村村寨寨、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找问题、查症结、问计策,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并与村“两委”班子进行充分讨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严格对标对表,逐户分析研判。与同事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等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她为自己制订了相应的驻村工作计划,切实按照计划展开工作。

刘德娥说:“我们驻村工作队肩负着帮助甘顶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重任,我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把自己当作甘顶村的一员,把户脱贫村出列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目标。”

3年来,刘德娥不仅住在村上,心也沉在了村上,村上组织产业发展、进村入户作动员工作,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说起甘顶村的“家底”,她都能如数家珍,俨然,她已经成为了村组织的一员。

动真情  做一个百姓的“贴心人”

在村上,因为她平易近人,又乐于帮助群众办事,群众和同事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刘三姐”。

刚到甘顶村的第三天吃过早饭,中坝村民小组的公路被洪水冲毁了,老百姓干农活都得绕道而行。第一书记张北发带上3名驻村工作队员到现场,准备将被毁路段不远处群众倾倒了一堆废石料进行回填修复。在大家的号召下,附近的七八名群众也主动加入到队伍之中,一直干到傍晚六点多才把被毁路段修好。多年不干农活的她,手上被工具磨出了几大个血泡,一屁股坐在刚修好的路上,再也不想起来。一村民高兴地说:“这回安逸了,我们种地就不用再走绕路了,谢谢你们!”


寨堡村民小组是甘顶村比较偏远的山区,是刘德娥负责的片区,其中一户有一个孩子评定为智力障碍一级,村委会每次研究补助都首先考虑他家。2018年年底,在挂钩单位的协调下,县民政局解决了甘顶村一批大米,村委会考虑寨堡偏远,就给寨堡村民小组每户都分配了一袋大米。可他家就不理解了,他说:“大米今年家家都有,我家应该多分一袋,今年你们把我家的都给谁家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解释他不但不听,还为此事经常上访。刘德娥认为只有沟通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再三思考后,她决定登门做工作,讲解政策、教育他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家已经有三个低保、一个公益性岗位,马上又要搬迁到新街安置点居住(125平方米的房子),你可以好好想想,除了政府谁对你会这么好,不能总觉得政府对不起你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根本还是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了。”通过三番五次做思想工作,最后这家人知道自己错了,再也没有对村“两委”工作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扶贫故事,像电影般闪现在她的脑海……

“当我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的一声声谢谢,这种朴实让我感动、让我留恋。我有幸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工程,虽苦犹甜。”刘德娥说。

扶真贫  做一个扶贫的“真心人”

一张珍藏的相片,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2018年12月9日,天正下雪。睡梦中的她被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的村党总支书记程良林说:“刘老师,你把高忠恒、彭民鸽喊来,我们一起到铅厂沟把需要提质改造的筇竹林地界指给施工方,提质改造要在本月25号前完成。”刘德娥起床洗漱与同事吃完早点,10点到达铅厂公路尽头后徒步上山,因为下着大雪,道路被冰雪覆盖,走起来极为艰难,在冰雪中,大家高一脚、低一脚向着铅厂沟老林进发。通过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指界完成后,大家往另一条路返回,此时每个人都已经精疲力尽,饥寒交迫。直到傍晚才返回到铅厂一户村民家中,吃到一点烧得半生不熟的洋芋,刘德娥说:“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到最好吃的晚餐。”

回到村上,每个人身上都因为摔跤而弄得一身黄泥巴,然后翻看手机上大家的“狼狈”相片,一张头发凌上冰花的相片成为了她扶贫以来最珍贵的记忆。

由于没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刘德娥刚到之初,总是不知道做什么才好。她坚信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提升素质,通过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拿不准的就请教,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通过努力,业务工作迅速上手,国办系统都交由她管理维护并参加省办系统、市办系统、易地安置信息录入、危房电子信息录入等工作。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刘德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脱贫目标,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有效,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贫困户进退是否真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从而确保贫困户评议工作不走过场,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文)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大关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