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奏响安居乐业幸福“三部曲”——昭通开创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新篇章

 2020-05-14 10: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委、市政府立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工程,下大力气把那些生存在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真正实现“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

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彭洪 摄

全市规划建设389个集中安置区(点),安置人口36.24万人,万人以上安置区(点)就有9个。面对这项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昭通通过5年的艰苦奋战,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其中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建成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两个安置区,安置人口7.6万余人,其规模相当于新建一个中等县城。

“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是硬道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昭通正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奋力奏响易地扶贫搬迁安居、乐业、幸福“三部曲”,开创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新篇章。

贴心服务

让群众安居乐业

进城入镇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始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在这关键时期,挪出“穷窝”的群众怎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得住”等问题成了摆在全市各级干部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陈洪 摄

在靖安安置区,69岁的苟进敏有着一本日记本,她习惯把在新家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搬进新家的第5天,我感冒了,我写了字条给社区值班人员,社区干部就让工作人员带我到诊所治疗,经过大家的细心照料,我的感冒很快就好了。”苟进敏说,“搬进新家后,时常得到社区干部的帮助,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到很温暖。”

“过去,我们生病也不敢看,一是穷,二是离卫生院太远。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从永善县墨翰乡箐林村搬到靖安安置区滨江社区73岁的曾友付说起新生活笑得合不拢嘴,“住进新小区、搬进新楼房,不用再走烂泥路,孙子有学上,病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就医,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搬迁群众“稳得住”,基础设施不可少。为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昭通各个安置区(点)通过组织引领,建立社区、物业、施工单位三方协作机制,成立服务管理中心,开设便民服务窗口,由教育体育、卫生健康、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门派出干部进驻安置区(点),为群众多办事,让群众少跑路,通过在安置区(点)新建学校、卫生机构或纳入安置区(点)附近学校、卫生机构保障入学、就医;各安置区(点)配套设置警务室(派出所)、执勤点,建立楼栋微信群等方式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统筹做好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等一系列后续管理服务工作,从而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奏响了“安居曲”。

产业就业支撑

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搬迁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到安置区(点),远离了承包地,脱离了农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忐忑、乡愁、期望,诸多情绪交织于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怎样安身立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承载着来自昭阳、大关、永善、彝良、镇雄、盐津6个县(区)4万余人的搬迁任务,与之配套建设的8.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3亿元的扶贫车间正在火热施工当中。目前已有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安置区,届时,因家庭、身体、年龄和意愿等原因不能或不愿外出务工群众的就业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入驻昭阳工业园区的昭通讯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投入生产以来,已吸引了数百名务工人员在车间内务工。为了扶持扶贫车间,昭阳区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各乡(镇)党委坚持“成熟一家、建设一家”,落实“保姆式”一包到底的服务保障措施。目前,利用村组活动场所建设的98个扶贫车间均已创收,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4300多人。

昭阳区工业园区

搬得出、稳得住,产业支撑最靠谱!昭通始终把转移就业作为带动搬迁群众创收脱贫的首要抓手,制定搬迁劳动力专项就业帮扶方案,对已就业搬迁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在安置区(点)设立就业服务站,配备就业信息员,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详细做实搬迁劳动力就业台账,开展全覆盖就业培训,落实就业惠民政策,结合搬迁劳动力就业意愿和能力,通过组织化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统筹安置区(点)周边产业基地、扶贫车间、配套商铺等岗位资源,就地就近解决难以外出就业搬迁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保障权益收益、产业发展、就业支撑作为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通过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建设苹果、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基地,搬迁群众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获得固定分红等举措有力保障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在新家园奏响了“乐业曲”。

做好教育引导

让群众融入新生活

群众搬迁入住后,落实落细安置区(点)的后续服务管理,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实现安置区(点)健康持续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长兴不败的关键。

红光安置区作为永善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于2019年10月26日建成,总建设规模30.35万平方米,共安置群众3596户14847人。

永善县红光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陈洪 摄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永善县在红光安置区组建了政策宣传、青年搬迁、搬迁突击、青年互助、搬迁服务5支志愿服务队伍,紧扣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3个时间节点,为搬迁群众开展政策宣传、协助搬迁、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生活服务等工作。

全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统领作用,推动社区管理服务保障,组织群团组织、物业公司、便民服务机构、志愿者队伍等率先进驻,针对搬迁群众在新家可能遇到诸多“不适应”等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助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集体、开创新生活。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坚定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群众性文明创建,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不等不靠的思想。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五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等活动,对用水、用电、用气、电梯使用、交通秩序、物业管理、爱护公物、环境卫生等城市生活常识进行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尽快树立“新市民”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行群众所盼,全市通过党建引领,精准发力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以大幅提升,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爱惜、维护和谐幸福新家园的热情,开创了安置区(点)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娟 通讯员 马京 马晶)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孙瑜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实习编辑:孙瑜
标签 >> 扶贫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