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向阳开③丨云合影从 花姿相映

 2019-11-25 17: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天,还是一样的城市。

车辆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时尚每天一个面孔,让人们乐此不彼地“打卡”。

站在原地的人,触手可及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细小抉择,或许没有什么不同。

越是与国际接轨,我们的城市就越平淡无奇。

可是,任再娇弱的花朵,也想要努力舒展自己的身姿,选择最纯真、最本我的表达方式。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所学校里,民族的服装如鲜花般绽放,民族的歌声如百灵鸟般嘹亮,民族的舞步如彩虹般绚烂。

他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他们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风光。

昆明市禄劝县民族小学改良了校服。小西装、短裙、长筒袜变成了带着精致彝绣的短衫、外褂和长裤。

整体校园环境也经过了精心设计,火把红墙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而蓝白相间的教学楼则展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学楼里,处处可见精巧用心,或是一株仿真的老树,挂满各色野果;或是一幅幅民族图腾校园壁画,打造出凸显民族特色的公共区域。

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则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装饰了民族文化长廊。按照每班一个民族主题进行教室装饰,建起班级文化墙。

而昆明市官渡幼儿园则适应孩子们年纪小的特点,一迈进大门,环绕整个门厅墙壁的热带雨林生态植物墙和动物养殖角,让人仿佛回归自然。20多个民族文化主题墙画和5个主题文化走廊打造了“小而精”的儿童民族村、儿童民族文化博物馆、儿童区域游戏馆等。每一个细节都投射出民族文化的韵味,点点滴滴都演绎出优雅厚重的“云南味道”。

他们用音乐表达自我。

苗族芦笙吹出一首《迎客调》,过去飘荡在山野村寨之间的“原生态”音乐开始在校园回响。在禄劝县民族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周可以选择两节课学习芦笙,《叙事曲》《迎客调》都是“常规曲目”。

在棕树营小学,每个年级每学期有至少1单元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大约要上4至6个课时,课程内容包括民族歌曲、民族乐器等。在这里,主题班会上时常能听到各种悠扬的民乐和鸣,葫芦丝配合孔雀舞更是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而最令新迎二小校长武截斌自豪的是,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人都会吹葫芦丝。去年,学校还邀请民乐演奏专家许建明老师到校指导,音乐老师具体排练,形成了全校学生一起吹奏由专家为学校谱写《新迎二小》乐曲的壮观场面。吹奏校歌时加上象脚鼓的合奏,气势恢宏。

新迎第二小学的民族大课间活动

他们用舞步跳出纯真。

太阳鼓敲响时,官渡区幼儿园的“小演员”们也都就位了。三弦、牛角号、木鼓,一应俱全;动作整齐,神情专注,孩子们跟随节奏,不断重现着民族节庆的欢乐氛围。

棕树营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将分阶段学习民族舞步。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左脚舞、蒙古舞等动作简单的舞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维吾尔族舞、傣族舞等。

昆明高新第一小学开设了“民族文化日”活动课,结合56个民族文化的研学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大课间,让学生们唱起民族歌,跳起民族舞。每年的五月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月,届时将开展民族服装秀、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

他们在嬉闹中回归初心。

美术课堂上,棕树营小学的美术老师李艳洪正在黑板上示范如何画少数民族少年。他说:“看一个人的民族,最直观的做法就是从衣饰来表现。”

他对民族头饰、装饰细节颇有研究,平时的课堂上,学生们也经常会现场临摹白族、苗族的头饰。

禄劝民族小学建成了“陶艺坊”“木工坊”“刺绣室”“生态室”“蜡染室”等25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功能教室。开设了“纺织”“陶艺”“木工”“篾艺”“刺绣”“芦笙”“蜡染”等47门选修课。

禄劝县民族小学开展民族刺绣选修课

在官渡区幼儿园,孩子们能在云南服饰游戏区里学习穿戴滇剧花灯及民族特色服饰,练习使用民族乐器和道具;在美术区里跟随民间艺人学习采用编织、印染民间工艺技巧,制作少数民族饰品;在建筑区里使用劳动工具搭建少数民族民居。

高新一小更是将特色课堂搬出校园外,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他们将融合变成一种生活态度。

就像食物,带着浓郁云南特色的牛干巴、柠檬、香茅草、菠萝……经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再在老师指导下精致摆盘,便可成为色、香、味俱全的“孔雀宴”、“佤王宴”。

官渡区幼儿园的幼儿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傣族“孔雀宴”

这是每周三官渡区幼儿园的特色民族体验日的“保留节目”。这一天,孩子们能自己制作、品尝和分享地方小吃与特产,收获劳动的果实,在实践中切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民族情结’是贯穿始终的,即使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在穿上民族服装的那一刻,脸上洋溢的幸福感,能够让他们从小萌发出服饰美、民族美、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官渡区幼儿园老师司竹源说。

今天,城市正因多民族的融合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潜移默化中,民族文化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少数民族习俗也国际化的潮流中也变成了习以为常。

点点滴滴,他们即是这座城市里最具特色的花朵。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云南中心 供稿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