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老银匠范体猷,一个小摊儿传递出的真挚情感

 2016-03-16 16:41  来源:来源:微巧家

面对着我坐下的这位70岁老人,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虽然不善言辞,却总是认真思考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努力的回忆来回答你。也许他的表述并不完整、也没能有足够的感染力,但你依然会静静聆听,依然会被他的朴实所打动……

不起眼的小摊儿,却总有人找上门儿来

他是范体猷,一位纯手工银饰制作人,出生在巧家县城并在此生活了70年。在巧家南源农贸市场旁,唯一的低矮瓦房便是范体猷的家,古旧大门的门口放着一个盖上透明玻璃盖的方形盒子。里面装得正是他亲手制作的银饰品,品种繁多,花式多样。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我摆上的小摊儿,虽然不起眼,但总都有人找上门儿来。”当然来到这里顾客,很少直接买,大多都是定做。拿上自家祖传下来的银品,到这来倒成另外的模样。

(摆在范体猷家门口的小摊儿)

范体猷的一生,面临着许多的变化,或许制作银饰不是他人生的唯一,但却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岁时的范体猷,便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打造银饰。小小的个蹲在地上,拿着比自己3个拳头大的锤头在银块上敲打,摇摇晃晃,明显力气不足。偶尔也砸到手,有时痛到几天都不能端碗吃饭,范体猷描述说道:“也想过不学了,太辛苦!”但严厉父亲的敲打、训斥让他被迫坚持了下来。“以前是有抱怨的,之后就慢慢明白老人的用心良苦。”

可能是处于感情,想去做这件事

说到范体猷的父亲,也是技艺高超的饰银手工人,因手艺做得好,在当时,被顾客们亲切的称为“范银匠”,从13岁开始便一直经营着这家“范氏·恒昌号”。之后由于集体经济统一购销的原因,范体猷的父亲不得不放弃经营了54年的生意,需找其它出路。

(范体猷正在专心的錾银饰上的图案)

也许是由于父亲从小对他的熏陶,范体猷对银器加工这个活儿冲蚀着情感。于是他在尝试了木工、修建工等职业之后,便又做回自己的老本行银器加工,这一年他已经50岁。当记者问道他为什么时,范体猷回答说,可能是处于感情,想去做这件事,是一种对父亲的怀恋,当然也是对这门手艺的继承。

没有顾及到年龄,已然做回这份辛苦的工作,不是因为什么别的,仅只是有感情,一个充满着力量词语的背后,躲藏着一位感性的老人。

光是錾子就有48个,运用都有所不同

说起这手工银器加工,程序还真挺复杂。在采访时,范体猷单向记者介绍步骤就花了一个多小时,也或许,因为这是丝丝入扣的日常,所以格外精细。在范体猷家客厅的左侧,摆放着个用废弃铁桶装上水泥浆凝成的底座,中间焊了个粗铁陀,捶打银块便在此地进行。把用切刀切下的细长矩形状银块,利用锤子打磨成扁薄的长条。随后运用粗模印出大概形状,便可以开始使用錾子,錾出漂亮的纹路来。

手工银器加工是一门手力加耐力的技术活,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极大的专注力,每个形状的每次打磨、每个图案的微小细节,都必须干净有力的一一完成。“光是錾图案的錾子就有48个,不同大小的图案、细节,运用都有所不同。”对此范体猷这样形容。

放置在小铁盒里不同型号的錾子

现在的范体猷由于年事已高,面对精细的饰银制作对眼力的高要求,晚上必然不能开工。于是太忙的时候,就只能把白天的时间发挥到极致,对此他这样描述,“忙的时候,要从早上10点一直做到下午5至6点。”做过最多的时候,银块加起来有300克,这是怎样的概念呢?范体猷解释到:“在我这最大的一个戒指需要8克,300克也就是37个这样的戒指,最快也需要4天才能完成。”说完自己还感叹到“还真挺多的,现在是做不到了。”

“独一无二”的手工银饰品

面对现代银器加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到珠宝店或民族小作坊购买银饰,会去定做的人正在慢慢减少,这似乎会让范体猷的经营面临困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范体猷介绍说,在手工饰银受众减少的同时,手工的手艺人也在越来越少。况且,在他看来,手工银器加工的意义和价值是其它制作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纯手工做出来的银饰,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图案一样,款式一样,但不同的时候去做,投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当然也就更特别了。”范体猷解释道。

范体猷纯手工完成的银饰品

每一次成型饰品的出炉,都沁透着老人的心血,一点一滴的细节,必然经受了细致的打磨。正是如此,手工情结才能得到拥护,传统技艺才能得到传承。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您的手艺下一辈人会吗?”时,范体猷笑着“(儿子)以前是不想学的,现在开始让我教他了,可能还是觉得这个不能丢。”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