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丨家乡的距离

 2019-09-22 18: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从2002年算起,我已经离开家乡17年了,虽然每隔一年回到家乡,但是基本都是小住,最长的时间也没超过半个月。家乡,有父母在、亲人在,那山、那水、那小镇一直都在。

出走,才会迎来最好的回归。这是我在路上一直自己勉励自己的一句话。

高中时,我读到郁秀写的《花季 雨季》长篇校园小说,里面有一封即将出国的家长给留在国内读高中的孩子的信。这封信有一个标题叫《离家的人最有出息》,大意是说一个人不能长期待在一个环境里,要走出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即使会遇到诸多坎坷,也能磨砺一个人的心志。或许,那时我是或多或少受过这封信的影响的,再加上我从小喜欢看一些名人传记和一些作家经历,我从中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往返着。这些也是导致我不可能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的原因,所以才有那年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出发,到四川省成都市,过秦岭,越黄河,最后去了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市的现代气息并不优越,但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非常厚重。当然,我那时只是作为一个学生的心态去感受和体验。

后来我只身一人南下打工,父母听说后,想让我回家在某学校代课。我知道,代课经过考试,很可能会转成正式老师,因为那些年还有参加考试合格后“转正”这一说法,但是这不是我的选择,我违拗了父母的意愿。在家乡,我不能给父母带去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什么。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田晓霞即将高中毕业,他们一起在外散步,晓霞问孙少平:“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孙少平答:“我是农村来的,当然回家与爸和哥哥种地挣工分了。”田晓霞笑着说:“我不希望多年以后,我看到你背着一个烂背箩在卖猪场跟人家争夺猪娃子。”孙少平条件反射似地回答道:“不,我绝不会!”我们知道,孙少平后来离开家,去黄原,去煤矿,虽然苦难诸多,但初心没变。晓霞后来读大学,当记者,但一直喜欢着这个本色不变的男朋友。

当然,这是作家精心雕琢的故事。我觉得,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构故事,给人积极向上,给人启迪,它就会给人一种选择。

这些年,我与家乡的距离,或许也有这些原因存在。

这17年的时光,父母的语言、亲友的关爱、山水的颜色、路途的变迁、通信的更新,一直在我的目光里闪烁。

这17年,我看到家乡变化的全部过程,从青瓦房到水泥砖房,从煤油灯到日光灯,从羊肠小道到柏油公路,从没有电视到液晶电视,从没有手机到智能手机,从走路靠脚到人们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的伟大、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记得小时候,在我们邻村的一所小学校里放电影《大决战》,这部电影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上、下集,一个晚上只能放一部分,连续放了3个晚上。那时候没有电,也没有通公路,我们一帮小孩跟着大人一到天黑就拿着马灯、手电筒、火把从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赶去放电影的地方。电影属于露天电影,放电影是用柴油机发电放的,投影机放在操场旗杆下面,对面教师宿舍前面挂一张很大的白色帷幕,投影就落在了这张帷幕上。现在,在家乡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很多人家还安装了宽屏液晶彩色电视。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样样都有。

2008年,家乡的老屋基整体滑坡,地下开裂,房屋倾斜。在国家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下,在另一个地方新建了安置房,由过去的土木结构青瓦房变成了如今的钢筋混凝土砖房,随即水、电,以及由电带来的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家家户户,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从很好的方面转变。

行走的路也由过去的羊肠小路变成了柏油公路,即使下雨,再以没有以前那种稀泥烂路了。2018年我回家过年,家乡的路已经铺成了柏油公路。这些年,村里在外工作和打工的年轻人大多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每天都能看到各种车辆在这条路上奔跑。在家乡,几乎人人都用上了手机。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手机的功能主要用来与家人、亲戚朋友、乡邻联系,但凡有什么大小事,都可以与对方取得联系。以前,家里有人在外工作和生活,大多写信联系。而信件的信息速度比手机相差太远,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甚至有时候要几个月才能收到。现在有了手机,家里有什么事,只要一拨电话,分分钟就能让对方知道。

在这17年的时间里,心与家乡无距离,身与家乡的距离正在缩短。身与家乡的距离,全仰仗国家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交通越来越便捷。这些年,我亲身经历了我回家行走的变迁,从过去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几个小时的高铁、两个小时左右的飞机。这17年,我初心未变。

( 刘仁普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