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打造“第一车间”才能走上“薯光大道” ——关注昭通马铃薯系列报道之五

 2017-09-05 10:09  来源:

“干任何事不干则已,一干就要高起点、高标准”,前不久,市委书记杨亚林在调研鲁甸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时强调,要学习借鉴烟草“第一车间”的发展理念,创新思路和机制,以背水一战的精神和勇气,推动我市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式发展。

昭通马铃薯产业究竟该如何走?怎么把烟草“第一车间”的发展模式运用到马铃薯产业发展当中,确实是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群众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烟叶生产被誉为‘第一车间’,是烟草产业链的始端。对烟农而言,他们耕种的土地就是‘第一车间’。”在昭通烟草公司采访,烟叶生产部副部长黄伟如是说。

近些年来,为了抓好烟草产业,昭通烟草把工厂的“第一车间”搬到了农村,并培育自己的优质烟叶基地,兴修烟水工程,改善烟草种植环境,推广科技种烟实用方法,投入大量资金扶助农民发展优质烟叶生产,在实践当中探索形成的一整套科技措施、管理模式和扶持政策,保证了我市烟草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那么,回头再来看我们的马铃薯产业,尽管整体优势和发展前景是好的,但马铃薯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老化;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种薯繁育体系滞后,马铃薯晚疫病严重;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上不够完善等等问题,致使马铃薯产业化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最明显的一个“短板”是,马铃薯产业并不能像烟草“第一车间”那样,把关乎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精细做到位,这也就成了马铃薯产业不能迅速“崛起”,并快速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一个根本原因。

发展产业,关键在于找准产业的“痛点”,找对发力的方向。

无疑,昭通烟草“第一车间”的理念和做法,在调动农民种烟积极性,稳定优质烟叶原料的供应,加速地方支柱产业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谈到烟草“第一车间”,黄伟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有一支稳定的烟农队伍,公司实行的市、县、乡(烟站)分级管理体制,不论是种子还是肥料,不论管理还是服务,都做到了广大烟农的心坎儿上,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痛点”同样是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同样是在“第一车间”这个始端。遗憾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农民都是靠自己在自家的土地上“小打小闹”,并没有完全像“种烟”那样在马铃薯的种植上获得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培训和周到的服务。政府每年在马铃薯产业上的投入很大,可收到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借鉴“烟草模式”,在马铃薯“第一车间”上发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看到,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昭通马铃薯的发展和脱贫攻坚将迎来重大机遇。而在发展目标和方向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高位推动,早已把马铃薯当成全市重点打造的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不断推进。据了解,2016年,昭通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300余万亩,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将建成马铃薯基地300万亩,实现年产量400万吨,高端特色商品薯年销量200万吨,加工鲜薯40万吨;建成脱毒种薯繁育基地40万亩,实现种薯年销量40万吨,实现马铃薯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目标让人振奋,可要变为现实,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好统筹规划,调结构、补短板,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而正如杨亚林书记提出的,借鉴烟草模式抓好马铃薯“第一车间”这个基础性工程已是势在必行。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和模式,用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配套相应政策,严格标准、严格规范、严格管理,走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实现良种、良法、机制、政策“四位一体”。同时,还要把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群众引导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发动、引导群众,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开动脑筋,用心用力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让过去的“温饱薯”真正变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薯”。

马铃薯生产的“第一车间”,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农田”,只有把“第一车间”这个始端解决好,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加大马铃薯加工增值潜力的“终端”才能解决好;只有把农业纳入工业的链条,同时用工业化的成果扶持和带动农业,首尾呼应,马铃薯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化”起来,昭通的马铃薯发展也才能真正走上一条产业扶贫、农户脱贫的“薯光大道”!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实习记者 唐龙泉飞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