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新时期昭通文学

 2015-11-05 12:10  来源:

阿 之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昭通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众多珍贵的“昭通文化符号”:历年来发掘的20多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众多汉砖、石室墓、崖墓群、坑墓群、石棺墓群、悬棺墓群。现代的:罗炳辉故居、扎西会议旧址、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铁炉红军标语等。特别是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孕育昭通文学最直接的精神食粮。

有资料描述说:“昭通有回、彝、苗等24个少数民族近60万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久厚重的民族历史和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又有文章这样说:“昭通文学自星火文学学会成立以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星火文学按照市领导‘把星火文学学会办成培养作家摇篮和作家的精神家园’的指示精神,在昭通市各县区的中小学校发现人才、发展会员,并在全省16个地州、全市11个县区成立了分会,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近两年昭通学子已将《星火》期刊带进了全国各地的高校校园。”

昭通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艺术质量更令我惊讶不已。择录陈剑宁老师的《“昭通文学现象”摭谈》篇章的某段文字资料:“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昭通作家近些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当代》《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诗刊》《星星》《大家》《解放军文艺》《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啄木鸟》《青年文学》《民族文学》《莽原》等数十种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中国中篇小说精选》《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小说日报》《中篇小说选刊》《诗选刊》《名作欣赏》《作品与争鸣》等全国著名文学选刊多次转载,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昭通作家创作的作品,连续五年在云南省独占鳌头,在全国重点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占云南作家在全国重点刊物发表作品的70%以上。2009年,全市作家作者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作品达400件(其中,国家级66件,省级209件,市级重点79件,市级46件),比2008年增长了200.23%,创造了昭通本土作家在公开刊物发表作品的一个新高度。在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在影视艺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曾令云、蒋仲文、夏天敏、潘灵、刘广雄、沈洋等的作品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尤其突出的是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昭通市作协主席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0年昭通籍诗人雷平阳又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一些昭通作家还荣获过骏马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金盾文学奖、梁斌文学奖、路遥青年文学奖、鲲鹏文学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先后共出版了100多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个人作品专集,一些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作者。”

从以上资料说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大趋势更是昭通文学的发展驱动力。现在的昭通文学,如果说是昭通文学的一次“井喷”,也是不夸张的。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情势下,昭通的文学人却痴迷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涌现出来有才华的作家和诗人更是意气风发,他们紧跟社会创新发展步伐,积极吸纳新的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创作理念与表现技巧,形成了地域文坛特殊风格的文学图景。昭通文学创作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他们凭借着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前辈们留下的广阔创作空间,昭通作家群立足于地域现实,以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文学感悟,不断探索文学的可能性,创作出如此多的人文风尚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昭通文学的蓬勃发展。昭通文学真实表现大众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令读者叹为观止。这些作品为地处偏远的昭通文化敞开了一扇明丽窗扉,展现昭通文化的厚度和灵性,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昭通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艺术高度。

作为一片古老悠久的土地,昭通历史文化蕴含深厚的地域文明袅袅余音,它犹如一本厚重醉人的演绎传说,犹如一支幽深绵长的峡谷清曲,使昭通文化显得古朴馥郁,使善良坚韧的昭通文学人在此基础上书写传奇。文明,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标签。昭通文学的悄然崛起,既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是文学创作方法、审美观念的发扬和转变。面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变革,用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书写平民百姓的生活,让广大读者如痴如迷,真切感受到昭通文学生气勃勃的诱人魅力。“在昭通这块经济相对贫穷的土地上,文学精神不仅不贫穷反而很富裕,文学之花不但未枯萎反而更鲜艳。(王嫣霏语)”

重视挖掘和发挥本土文化和文学传统优势,将时代精神、地域民众生活和地方艺术特色熔于一炉,看来这一风格已经成为昭通作家群的共识。他们不再满足于那些表面的衣着服饰、节日习俗的书写,而是把笔触深入到生活的内里,着力探索本土文化积淀给思维方式、道德取舍、待人接物带来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在古老文化与时代潮流的激烈碰撞中生动表现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主人公走向新生活复杂而又艰辛的心灵历程,赋予昭通文学作品以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并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营养及其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为昭通文学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昭通文学同时也继承了前期本土文学的优良传统,也不乏学习西方文学的叙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以作家个人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予以取舍,题材得到广泛开拓,乡土文学散发出本土特有的芳香。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12年,我在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市作家培训班上结识了几个云南来的作家和编辑,其中就有昭通作家刘平勇,虽然当时交往不深,但从他幽默诙谐的语言猜测,他的小说阅读了一定也不会枯燥。我利用空闲时间,在网上把班上学员的作品都搜索看了学习,还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刘平勇的小说深刻。在最后结业联欢会上,他上台表演的节目是一套太极,这套虎虎生风的太极招式一下子就把学员和老师们吸引住了。有些活泼的女同学忍不住喊:刘平勇你太厉害啦!在武术方面我是一点都不懂,但是,从刘平勇的一招一式上显现了刘平勇性格之中的沉着和作为昭通文学人的骄傲。

任何地域内的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其自身的土壤。文学创作更是如此,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与其特定的地域条件和自然环境密切联系。要寻求产生昭通文学现象、昭通作家群的崛起原因,我们只能立足于昭通乌蒙大地本土,立足于昭通的历史,自然环境以及时代氛围。

归根结底,本土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全力支持。

1,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众多措施,从办刊、评论、评奖到举办读书班、文学院,为发现和培养作家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大批有知识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作家队伍中来。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此时不作为,更待何时。

2,昭通地区无以伦比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本土文化、风情习俗、独特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赋予作家高远的想象空间和抑制不住的创作激情。

3,得到地方政府领导的大力扶持。《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某篇文章的一段文字如下:昭通市的领导是有远见卓识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扶持作家的创作,不仅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在政策上倾斜,在精神上鼓励,在资金上投入,还安排作家们到农村去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到外地学习考察,帮助作家们出版文集。更令人感动的是,市委、市政府还出面动员四川伊利集团、云南红塔集团捐资,为作家们建设了一处占地13亩、建筑面积为4530平方米的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其他领导也都是文学会的顾问,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发表过扶持和指导昭通文学发展的言论。这一切都保证了昭通文学的经久不衰。再加上在一定时段内举办文学讨论会、笔会,交流经验,相互激励;文联、作协还组织作家到祖国内地乃至国外参观访问,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结交文友,既给作家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也促进了作品视角艺术的变换、创新,更好地走向世界。

以上三个因素同时光临眷顾昭通文学,对于昭通的全体作家作者来说,这是多么好的难得的大好机遇!充分说明刘绍清老师他们编写这部《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是及时的。编一本代表新时期以来本土文学创作实绩,一方面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昭通文学整体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昭通文学史留下最可靠的文学评述参照。更是一次本土文学的探索总结,从中可以窥见新时期以来昭通文学的发展轨迹,了解昭通作家的文学观念与创作风格的走向与变化。可以说,在这方面,昭通文学史走在了同行们的前面了。

阿之,女。原名:陈桂芝,60年代末期出生,作家、自由撰稿人。鲁迅文学院22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已出版文集《飘在拉萨》《佛国》藏地魔幻长篇小说《梦魇》。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