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也是“发现”艺术

 2015-10-17 10:07  来源:

李云飞

新闻要典型化,透出“新”味来才成其为新闻。新闻是发掘典型,要有一双观察事物的眼睛和思考问题的大脑,否则,找不到新闻。发掘的前提是寻找典型,从这个角度上讲,新闻也是“发现”艺术!

新闻的真实性决定新闻的力量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源泉。如果说,文学是塑造典型,那么,新闻就是发掘典型,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新闻的力量所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在长期的采写中,我越来越感到新闻“真实性”的力量,这是打动读者的根本内涵,也是一种魅力,对社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新闻而言,这里讲“艺术”是讲新闻的“发现”手段,手段越高,发现能力越强,越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但决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否则,新闻就无说服力,还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新闻靠“事实说话”作导向,在采写中,要竭力彰显新闻的五个特点:真新短快活!这既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也是新闻的基本规律。新闻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健康是“1”,财富是“0”,离开“1”,后面的“0”再多也等于“0”!在坚持“真”的基础上,求“新”求“短”求“快”求“活”才是新闻之道。

如何做到呢?关键是真心实意做媒体人!这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可能遵循新闻的原则和规律,较好地彰显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关于“真”的问题。采访要深入,绝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采访完了还要核实相关内容特别是拿不准的内容,获得的素材才可能准确无误。写新闻不要搞“合理想象”那一套,往往出事就出在这点上,一定要不走样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二是关于“新”的问题。要从“相同”之中找“不同”,也就是找“特点”,这往往就是“新闻点”。抓住新闻线索切入下去,或角度新,或立意新,采写成文章,就可能是不错的新闻。三是关于“短”的问题。进入快餐文化时代,不仅是传统媒体要求短,人们读新闻的需要也要求短。在写新闻时,谋篇布局要有“短”的意识,用语也是一样,一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决不用两句。四是关于“快”的问题。新闻要快,慢了就成旧闻。我的习惯是采写不过夜,当天采访的内容当天写完,及时发稿,这样才可能打好新闻主动仗。五是关于“活”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抓住读者“眼球”上,从标题制作到内容设置以及细节选用,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写出来的新闻才可能“活”起来!

新闻的敏感性要打破形式套路

新闻的发现能力源于积极探索。文学讲灵感,新闻讲敏感,一字之差划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前者可虚构,后者须真实。敏感就是“发现”艺术,可从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闻题材。积极探索是学习、实践和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造就新闻敏感性,提升敏感的能力。从新闻实战的角度看,要尽快把学习、实践和总结转化为“发现”能力,就要有悟性,这是“发现”的着力点,通过“总结”可获得。我的方法是,立足创新,把这种“悟性”上升到“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不断丰富自己的采写技巧。我想,不管什么人,长期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处处留心皆新闻”的能手。

新闻贵在新,不拘形式、打破套路是获得“新”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途径。时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下基层进行“走转改”活动,收获却寥寥无几,回来找不到写的,为什么?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老思路、老套路作为,因此,看不到新情况,找不到新亮点!我时常在想,霍元甲武术大师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拘形式,敢于打破套路,才摸索出自己的路来,创建了迷踪拳,神出鬼没,击败对手,因此名扬天下。同样的道理,要获取新闻敏感性,就不能“画地为牢”,自己束缚自己。应大胆解放自己,只消遵循一定的规律,走自己的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要做到这一点,需强化五种意识:一是强化博学多才意思。很大程度上讲,搞新闻的人是“杂食动物”,什么都要懂一点,什么都要会一点,要有甘当“杂家”的精神,才不至于写外行报道,说一些外行话,弄得假作真时真亦假。二是强化敬业意识。搞新闻就要爱新闻,十处打锣十处在,写起新闻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对一些领域的采访,还需深入研究,获得必要的知识,才可能把新闻写深写透、写出精彩来。不少“专业化”的记者,写出的报道比专家还精妙,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三是强化政策水平。政治家办媒体,集中体现在政策水平上。春江水暖鸭先知,吃透政策才可能不断发现新闻,写出好东西来,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四是强化读者意识。古人云,己所不欲莫施于人。自己都不愿回头看的报道,写出来也没人看。从读者的角度审视题材,跳出新闻看新闻,才会知道读者要看什么,否则,没有看点就不会有卖点。五是强化精品意识。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不写则罢,写就要力求写成精品。

与此同时,还要做到五个到位:一是观察事物要到位。洞察一切,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这是支撑新闻可读性、揭示新闻本质的要害,粗心大意就可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二是精妙选材要到位。新闻不是有闻必录,什么都写;更不是牛屎裹马粪,什么都写进去。写新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材,没写进去的叫素材,写进去的才叫题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可能转化成有意思的报道。三是驾驭体裁要到位。不能把消息写成通讯,通讯写成评论,几不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令编辑头疼!这样的稿子命中率不会高,还会打击自己写稿的积极性。四是找角度要到位。找角度也就是找切入点,不能慌慌张张的,想到哪里哪里入手。新闻要求“快”不假,但要考虑成熟,才会胸有成竹,写出最佳角度的报道,扩大影响力。五是修改要到位。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标题到内容,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具有可读性。

新闻的发现能力源于长期积累

任何媒体人的成长都一样,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经验丰富的记者,走一路写一路,非常轻松愉快。他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得力于长期积累。新闻发现能力的提高,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新闻界公认“评论”最难写,过去,我最怕的事也是写评论,它不像写消息或通讯,有素材摆着,写好写歹都能写出来。那时,领导一安排我写评论,我的脑子就会“嗡”的一下响起来,很痛苦!到了一定的年龄,采写有了积累,悟到的东西就多起来,看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主见,难事也就不难了。三四年时间,我就发表了2000多篇评论。也可能是这个缘故,不断有年轻同事问我,怎样才写得好评论?我感到有些勉为其难,又不好不讲,只好讲一些自己的体会,连自己也感到苍白无力。末了,我总对他们说,主要是积累!看着他们当中一些人的质疑眼神,好像我在敷衍人,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写评论如此,写其他新闻也一样,长期积累就能提高发现能力。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就叫偶然寓于必然之中,是一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积累促成的发现能力,是实践的深入转化的思想升华,对媒体人来说,就是一种打胜仗的硬作风!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