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急需文化扶贫

 2017-06-12 09:50  来源:

◆王志强

因工作,曾到我市30多个乡镇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好的,但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在发放的1565份的调研问卷表中涉及到“精准扶贫中‘精准到户难’难在哪些方面?”这一多项选择时,选择“部分贫困户‘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的有1372人,占87.66%。对“贫困群众无法摆脱贫困的原因?”这一多项选择时,认为“思想落后”的有1195人,占76.35%;认为“懒散成性”的有908人,占58.01%。从几种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 “等、靠、要”思想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二是贫困群众文化素质总体上偏低。据统计,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4.3%,小学文化占45.3%,初中文化占43.4%,高中文化占4%,中专文化占2.3%,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7%。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脏、累、苦、险等工种的占80%以上,收入低、稳定率低。

三是广大农村急需树立文明乡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现象、攀比之风在农村普遍存在,文明乡风形成缺少氛围。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刑事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信科学,信迷信;攀比之风盛行,修房盖屋、婚丧嫁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攀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四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上对文化扶贫重视不够。在发放的1565份问卷中,关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一多项选择时:选择“领导干部不重视”的有397人,占25.36%;选择“资金投入少”的有1251人,占79.93%;选择“重经济轻文化”的有945人,占60.38%;选择“管理不到位”的有899人,占57.44%;选择“不公平”的有323人,占20.63%。不少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半会不能见效。

五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依然存在缺口,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农村文化事业费用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明乡风的形成缺乏硬件,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在文化建设上,依然有“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的现象。

六是基层文化队伍匮乏不齐。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一个人,有些乡镇还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抽调到其他部门兼职工作。有的文化站形同虚设,文化干部工作不姓文,闲时有人问,忙时无人管;有的没有专业文化干部,即使有也长期得不到培训学习,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农民的客观要求,在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劳动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因此,农村文化扶贫必须加强。

如何进行文化扶贫?

一是要明确认识、更新观念。领导干部必须打破对贫困地区贫困原因的传统认识,真正认识到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文化的贫困。文化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二是要高标准规划,在财力上重点保障。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贫困乡村改变面貌,走出贫困的一项当务之急。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一是要高标准设计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县(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一个县(区)整体脱贫的重要内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和乡村面貌的大改善。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

三是要用真功,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精准扶贫中,文化扶贫亦要精准,要针对我市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抓住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短板,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补短板,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培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摆脱贫困的本领。同时还应加强对贫困群众“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给予扶贫开发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自觉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根本问题,才能拔掉“穷根子”。

四是要出实招,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径。文化惠民扶贫,实质上就是发挥文化的力量,帮助困难群众搭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最近几年来,我市重点文产项目、文化园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昭通作家群”、“昭通微电影”等文化名片享誉省内外;每年一届的“国际·水富金沙江奇石博览会”、“昭通大山包国际翼装飞行”产业拉动明显;“镇雄晟皛水晶文化园区”、“昭阳玩具城”稳步发展;“盐津美食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绥江龙舟赛”、“昭阳苹果文化节”、“水富环湖马拉松比赛”等“文化+”科技、体育、节庆、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明显。这些文化重点项目是文化富民快车的引擎,因此,要总结经验,做实、做大、做强,对这些重点项目,需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大项目包装推介力度。

五是文化扶贫还要在“特”字上做文章,走“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子,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我市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民族产品,我们应深入挖掘,发扬光大。譬如昭通大山地毯;鲁甸的“抛花”刺绣技艺、向阳花布艺用品、竹编、自绘竹艺;巧家的金沙砚、斑铜、红毡;盐津烙画、老茧木艺;大关的芦笙、手工挑花绣画制作;永善的木制阁、苗族蜡染;绥江的金沙、五福竹编;水富的金江奇石、利民崖柏;镇雄刺绣、紫砂石壶、墨晶玉、帝恒木艺、艺海木雕;彝良古法造纸;威信的“蜡染书法”等。我们应将这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纳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纳入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叫得响、具有昭通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是要创新机制,丰富载体。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种文化”的思维。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也要多组织专业文艺骨干下基层辅导培训,努力培养在乡村不走的文化团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铁肩担责、攻坚克难,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和从严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夺取脱贫奔小康的全面胜利。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