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莫慌不择路

 2016-06-01 11:17  来源:

李云飞

产业转型主要为了升级,而不是像猴子掰包谷一样,掰一包、丢一包。时下,似乎进入一个误区,一些地方搞产业转型,不是靠技术力量提升内在质量,而是淘汰“老字号”,一窝蜂地追逐新兴产业!

产业“转型”是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行业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业未必就能转型,要转型未必就要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市场经济有其规律,反映在“买卖”上,主要有三点:一是物以稀为贵。东西少自然金贵,人人都想得到,价格肯定看涨。二是物美价廉。质量过硬,价格又划算,虽供大于求,也能成为抢手货。三是货真价实。实实在在,一分钱一分货,价值与价格相符,卖的不吃亏,买的不冤枉,也就有了恒久市场,照样走俏市场。

搞产业最忌急功近利,沉不住气就会慌不择路,不断“转型”不断“失败”。我们只需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好东西就有好市场。一些传统产业不过是手工作业,按现在的说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一直占领着市场,有的还越做越大,为什么?依我看,就一条:传统“绝活”决胜市场!也许,当年这些传统产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并不找钱,或找不到大钱,但此一时彼一时,进入机械化时代,这些手工产品成了文化艺术,附加值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就拿竹编产品来说吧,那种粑粑大小的竹簸箕,过去只要两三元一个,现在不得了,精致一点的上百元。去年,大妹专程从湖南来昭通,我陪她到鲁甸老家走走,她非常喜欢县城里一家竹器店卖的小簸箕,说买回去送朋友,一问价,120元一个,买得多可优惠到100元。恰巧,一位表弟寻过来叫吃饭,他认识卖竹器的,才讲到80元一个。大妹要了20个,花去1600元,走时,她随身带回去了。

市场“风”是跟不上的,时常瞬息万变。就连种烤烟的农民都逐渐悟出一个规律,今年的烟好卖,明年的烟就难卖;明年的烟难卖,后年的烟就好卖。我们经常讲产业化,其实,产业化就是市场化,要讲供需关系。搞产业就要读懂市场,慌不择路“转型”好不了!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