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山巅黄泥湾,脱贫路何方?

 2016-05-04 09:19  来源:

几个山沟,养活了400名群众;一座大山,阻断了这里的发展之路;一名青年,立志带领大家致富;一条公路,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和出路……

本网讯(记者 陈忠华 文/图)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正在村委会整理材料,办公室闯进来一个穿着时髦的帅气年轻人:“听说你们是市里来的扶贫工作队,我要向你们上交一份申请。”说着,他就递上来一份有45个村民按了鲜红手印的“特困村修路申请。”

“今天天气好,要不你们跟我一起到我们高山去看看?那里风景好得很!”交谈中,他着急地说。我们看看了他的申请,我和工作队两名队员商量后,就随着这名热情的青年进山了。

一座山:四人惊险挺进四小时

经过了解,我们得知,这名青年名叫吴仕强,今年33岁,是永善县桧溪镇得胜村最高点黄泥湾自然村的村民,如今在县城经商,这次进山主要是去管理他家的天麻园。

我们四人下午两点从半山腰的村委会出发,先是随着一条弯曲的水渠上行。这条水渠穿行在山岩和林地间,道路显得相对平缓,走在渠边太阳都不怎么晒得到,很有一种悠闲舒服的感觉。

 

走了两公里左右,就到了一个山沟沟里,吴仕强说,这里名叫高岩口,有10多户人家。我们抬头一看,四面都是山岩,这个地名倒是很形象的哟!

“顺着这条水沟上去的地方叫老厂村民小组,据说以前是个什么工厂。”我们一边在沟边的小路上行进,一边听小吴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们三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虽然是空手,还是赶不上负重30多斤的小吴,他总是边走边等我们。

一路上,有流水有树木有花草,风景到是不错。一路上,还有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他们三五成群或戏水或小息或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和欢声笑语,是路上的另一道风景。

走走停停中,我们在水绿沟自然村的夹皮沟里行进了约三公里,来到了老厂村民小组。虽然有些喘气,淌了不少汗,但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欢乐学生们相伴,我们也不觉得累。

“翻上这座山,就到我们黄泥湾!”说话间,一条笔陡的山路“堵”在了我们面前。我心想:“今天真是要翻山越岭了”。在一阵心悸后,小吴在前边领路,我们仨跟在后面,只得冒险“四脚爬行”在悬崖边,或攀岩石,或穿乱石,或越泥泞,或过荆棘,就是不敢细看左边的陡坡悬崖,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摔个粉身碎骨。

就这样胆战心惊的“生死攀行”了三公路多,我们成功翻上了山,看到了一处相对平缓的开阔地带。小吴说:“这就是我们黄泥湾的入口下沟村民小组,再两公里就到我家了。”

找个干净的大右头坐下,休息一会儿,喘口气,喝口山泉水,我们又登上了一个缓坡,向一个叫鲁家坡的地方出发。

“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和我的天麻园!”在蛇行的山坡路上不知又走了多久,来到一个小山顶,吴仕强放下背包,兴奋地对我们仨说。

“这里的风景是不是很美!对面影约看见的就是四川哦!”顺着吴仕强手指的方向,我们发现,得胜村的山山水水尽收眼里,似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此时,已是下午6点多,太阳落到了山背后,不见了踪影,留下一片火红的灿烂天际。


一名青年:回乡创业盼共同致富

稍作休息调整,吴仕强带我们到他家的天麻园参观后,回到他家的简易木棚里烧起几个洋芋,泡上一杯茶,他微笑着向我们讲述他33年来走过的人生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仕强和妹妹就出生在黄泥湾这大山之上。

出林的笋子先遭难。吴仕强五六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外嫁,父亲外出再婚,哥妹俩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他从小懂事,经常干家务和农活,11岁就能和大家一起进山挖天麻、搬竹笋、找虫草等,尝试着挣钱。

笨鸟先飞终领头。1996年,上完小学五年级,吴仕强就跟人先后到成都、昆明等打工,从事装修装饰工程。从小劳累惯了的他,总是善于学习,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艰辛。慢慢的,吴仕强就掌握了装修工程方面的技艺,懂得了一些谈生意的技巧,有了一小点积蓄。

新世纪初的2002年,吴仕强刚满22周岁。这个年龄的青年大多过着幸福的大学生活。已在外飘了6年多的吴仕强,却想到了永善县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的大好机遇,于是,他毅然回乡,建立了自己的装修队伍,决心在永善县城大发展中大展身手。

十年磨一剑。2012年, 经过10年拼搏,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诚信的服务,吴仕强在县城装修行业已小有名气,许多单位、领导和市民都和他有了交情,帮他介绍生意。他也有了房子、车子,结婚育有一儿一女,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爱拼才会赢。正当这时,吴仕强,看准了劳动强度低一些的卫浴、灯具行业,租了两间共170平方米的商铺,卖起了“罗芬卫浴”、“阳光照明”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都想让自己的故乡建设得更美好富饶。2014年新年,已经算是过上小康生活的吴仕强,在和老家的伙伴们聊天中,想到了家乡的贫穷和发展希望。大家一致认为,黄泥湾这样的高寒山区,群众要致富,必须“靠山吃山”,依托大山的资源优势,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天麻、竹笋、朱岑、黄柏、虫草等经济作物。

说干就干是真正的男子汉。2014年4月,吴仕强回到黄泥湾,租用了几个村民小组的荒山坡地300亩,邀请上自己的岳父岳母,一起在鲁家坡上开始了“拓荒”冒险之游。

一台又一台的“梯田”地里,一塘连一塘的天麻、朱岑遍布了几匹小山坡,一丛丛的方竹扎根在山腰间,密密麻麻的黄柏苗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两年下来,鲁家坡的100多亩荒地披上了绿装,已经种上了天麻120多亩,朱岑10多亩。与此同时,当地有8户村民也在吴仕强的带领下,也种植了天麻、方竹、朱岑、黄柏等100多亩。

“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都很适合发展这些特色珍贵药材和食材,如果这样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大家都能致富了。”两年多来,吴仕强投入了40多万元,还不见一分钱的回报,但他对未来满怀信心。


一个梦想:修条“通天路”奔小康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起床,拄着拐木,踏着泥泞,到黄泥湾的三个村民小组走访。

黄泥湾黄泥湾,出门就是山。这里的村民们三两户地散居在各个小山包或山腰上,相互听得见鸡鸣狗叫,如果有事要来往走动,半天可能才能到。

 

这里的房屋大多还是木头的串架房、茅草屋或泥土墙,房前屋后都是取暖烧饭用的木柴,有的人家还有专门的木材屋,门前有一块扎栏栅的菜地,不远的地方就是羊圈和猪圈。

虽然已是夏天,但昨晚的一场雨,还是有点冷。有的人家还烧着一堆柴火,上面吊着一口锅,或烧水或煮肉;旺旺的火苗还熏烤着竹楼下挂着的几百斤腊肉。

我们进到村里,村民们大多进山辦笋子去了,山羊在山上放养着,地里种的洋芋和包谷正在疯长,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着。我们和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存情况和发展意愿。

这里一年有一半时间处于下雪和下雨状态,属于飘在山上的村庄。

这里还处于人背马驮的时代。养大的羊只能赶着下山卖,收获的农产品只能用马驮下山,300斤左右的货物运到村委会要200元运费,一包水泥驮上山要70元。马从山上到村委会驮货物,一天只能跑一次往返。

这里的人如果到桧溪集镇赶集,早上天不亮就要出发,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到得胜村委会,再找机会乘车10多公里到集镇。办事完要背负着货物,赶紧回来,到家可能是已是傍晚时分。

这里的生活还比较原始,处于“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的原生态状态。

半天走访下来,我们了解到,这里就是黄泥湾自然村,下沟、包家湾、牛滚凼三个村民小组的49户300多村民分散在几匹山上和沟边,是一个苗汉杂居的高寒地方

“我们这里资源丰富,村民们的梦想就是修一条进山村的公路。”下沟村民小组长魏坤和吴仕强指着山外对我们说。

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成了这里走向山外的唯一出路。路修通了,大家就可以建房子、改电网、兴产业、美环境、奔小康。

为什么不搬迁出去住呢?我们问他俩。镇上、村上来调查了几次,村民们在惯了大山上,一是这里特产资源丰富,二是搬迁出去没有生存的技能和经济来源,都不愿意离开。

村民们的愿望就是请求政府修一条公路进山。今年春节期间,魏坤和吴仕强组织当地在家的46户户主开了一个会议,大家都激情很高,写了一个特困村修路申请,46人签上了名字,按上了手印,先后交到了县政府、县信访局、桧溪镇政府和得胜村委会。据说镇政府正在研究,不知最后结果如何了。

“你们看,从这个山腰一直过去有一条小路,顺着这条小路的位置就能修一条公路!”看着大山,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三名队员,决定冒险“闯”进山林,探一下他们心中的路。

当天12点左右,我们没有从上山的道路返回,而是从黄泥湾自然村的下沟村民小组出发,顺着他俩说的那条人迹罕至的陡峭山腰上,穿丛林、拨荆棘、攀岩崖、踩泥泞、跨独木……

一根竹棍行十里,一路惊险一身汗。我们三人携手同行,不断找路闯路,近10公路的山路没有遇到一个行人。一些特别陡峭的地方,需要“四脚”共用才行,有电话也抽不出手来接听,有好几次都差点虚脱或脚站不稳路而滚下山崖。其中的艰辛和危险,后来回想起来都还在后怕。

幸运的是,虽然我们走过的是今生最艰难的路,但我们仨还是都坚持了下来,于晚上6点多平安到达了村委会驻地。

两天精疲力竭、胆战心惊的二十五里“长征”后,我们都在思考,在国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全民奔小康的今天,村民不愿异地搬迁离开故土的地方,修公路成本特别高生态破坏大的情况下,如黄泥湾这种飘在山巅的村庄,脱贫致富之路在何方呢?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