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花开奔富路——盐津县柿子镇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纪实

 2015-10-16 10:28  来源:

记者 陈忠华 文/图

一条条硬化水泥公路向村组延伸,一幢幢民居在美丽的乡村林立,一棵棵香桂、重楼、黄精在土地里茁壮成长个,一个个村民脸盘都露着幸福的微笑……这是记者日前在盐津县柿子镇采访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情况看到的动人画卷。

整乡推进整体发展。2013年,柿子镇列入了全市五个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乡镇之一。两年间,市县财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市县政府整合部门资金10291.9万元,全面推进柿子镇基础设施、安居工程、产业发展、素质提高、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发展,开创了“柿子”扶贫新路径,成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典范。

公路:毛细血管连各家

柿子镇地处白水江和关河交汇之地,有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辖柿子、太平、三河、水银、水平、中坪、岔河、新生等8个村和白水社区,有244个村居民小组6305户25073人。

柿子镇尤如一口大锅,四面皆是大山,集镇在锅底。由于受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全镇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

要致富,先修路。柿子镇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是制约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柿子镇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中,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都把改善交通条件,解决群众出行作为重头戏来抓,目前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组组通公路,户户通小康路。

初秋,记者乘车从集镇出发,顺着一条宽5米左右的盘山公路到水银村采访,感受一下柿子的水泥硬化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公路比较宽,弯道和坡度相对小些,算是我们镇进村的‘高速路’了。”柿子镇女镇长杨华一路上向记者介绍着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

汽车爬行四五公里,下车观望,只见对面山腰上,一条银蛇般公路正在建设中。

“对面那条路是我们集镇通向三河、新生两个村的主干道,全长28公里,正在改造中,是按宽6米的四级油路建设的,今年修好后,两个村的5000多群众不再会为行车难发愁了。”作为镇长,杨华愁的事很多,但她最愁的是群众出行难、致富难。

据了解,在柿子镇直接负责实施的2000万元资金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就有800万元,道路维修硬化6条44公里,新修村组道路19条67.5公里,户间道硬化7条24.7公里。

在县交通、发改等部门整合的亿元资金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6000多万元,其中硬化公路3条28.2公里,治理河道1.2公里,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件,改扩建中学学生食堂600平方米,建成镇卫生院800平方米,建成岔河卫生室140平方米,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水平村委会办公楼,建成小学教学楼、食堂及学生宿舍4380平方米,完成岔河的片区综合开发与水银村的土地整治和三河的土地整治,正在实施白水江太平片区的河道治理工程。

民居:各具特色美农家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怎么样,一看道路好不好,二看房屋宽不宽?柿子镇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村民居的支持改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居住上安居房、小康楼。

柿子村长春七组有11户就是受惠于安居房工程的人家。从山下大水井到长春的5.6公里公路,在县交通局的支持下已经在2014年变成了水泥路。记者乘车顺小温河边的盘山公路而上,只见两边都是新建起的一幢幢漂亮房屋和已经有一米高左右的李子树,村民正忙着给李子树修枝压条。

“以前这条路坡度很大,也是晴通雨阻的,群众出行很不方便,当地经济建设严重受阻。”柿子镇党委副书记曾毅介绍说,在项目实施中,县发改、交通、国土等部门整合了大量资金投入到改善交通条件上,才有现在的硬化路、进村油路等,群众出行、修房、买卖东西相对方便了。

10多分钟后,记者一行就来到了长春七组,只见10多幢两三层高的楼房“挂”在公路两边的山腰上,村民罗定方正在搞内装饰,见有客人来,热情地让我们进屋参观。

罗定方家的老房子以前在山上,早成为危房。2014年上半年进村公路硬化后,他在公路边买了80平方米的土地,修了两层半200平方米的新房子。“我们夫妻俩都是泥水工,每年才挣三五万元。要不是公路硬化后运输方便,政府又有一万元的民居改造补助,我们现在还没有新房子呢!”罗定方说,他家修房子光是材料运输费就比以前节约了两万元左右,做工全是夫妻俩自己动力,辛苦了半年多,总算要完工了。

据介绍,在市县财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中,柿子镇安排了390万元补助给390户村民建设安居房。县级相关部门整合的资金中,又有519万元补助了519户建设安居房。这909户安居房的建设,带动了1000多户群众新建改建房屋,有效解决了贫困偏远山区群众住房问题,实现从茅草房、叉叉房、泥土房到新农村特色安居房的大跨越,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人居环境。

产业:星罗棋布富农家

要想实现农村的持续脱贫致富,一定要有产业带动,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产业扶贫也是柿子镇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工作的又一亮点。

在2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中,柿子镇用于产业发展资金为达到了807.5万元,目前已种植核桃21588亩、李子7351亩、方竹4000亩、天麻475亩、瓜蒌100亩、猕猴桃200亩;正在种植黄精650亩、猪苓200亩。县级有关部门也投入了产业发展资金649万元,种植香桂8000亩、天麻325亩、重楼50亩、黄精200亩;并对生猪养殖业和水产养殖进行了扶持。这些富民产业,已星罗棋布分布在柿子镇的土地上,成为的“银色银行”。

保丰村的七八组就是当地有名的“花果山”。记者顺关河和铁路中间的硬化公路而行,到保丰村采访,只见公路两边有养猪场、养鸡场、魔芋专业合作社和加工厂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来到保丰村七组的坡地里,只见一条条户间水泥路穿行在果树和蔬菜地里,连接着一户又一户的农家。村民们正在地里或忙活着收玉米棒,或在为李子树修枝压条。

镇扶贫办工作人员杨旭说,保丰七组等四个组的群众,新种植了600多亩“半边红”李子,明年就可进入产果期,见到效益了。

通过整乡扶贫项目推进的实施,柿子镇基本构建了全镇的产业发展框架,建成了三个产业带。在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发展方竹,现已发展方竹6万亩;海拔800米以上山区发展天麻、中药材、核桃,现已发展中药材3万亩、核桃2万亩;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发展香桂、水果、蔬菜等,已发展香桂1.5万亩、李子和柑橘1.5万亩;形成了以方竹为支柱产业,以中药材、核桃、香桂、李子、柑橘为主要产业的“五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14万亩。

“我们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坚持了‘三个双’政策,确保了项目的快速推进和效果显现。”柿子镇党委书记李伟说。一是坚持规划“双配套”。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配套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配套优势产业项目,采取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双轮驱动,在产业区规划村组道路60余公里,在通公路的地方规划产业2万余亩,有效促进了全镇产业升级。二是坚持实施“双对接”。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与群众发展愿望进行有效对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让群众做主,在产业发展中坚持“群众说了算”;采取党员到结对户家中对接,面对面、膝对膝话品种,算收入,充分调动群众“谋发展、思发展”的积极性,把“要我发展”变成了“我要发展”。三是坚持管理“双推进”。镇党委实行民情责任区制度,实现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整乡“双推进”,每个产业村均有3个以上民情责任区,每个责任区200亩以上,产业规划区内实现了民情责任区全覆盖、党员联户全覆盖。全镇8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共创建民情责任区28个, 273名党员联系2041户核桃、李子产业13755亩。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